二维码

律师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律师文化
09/052022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张三,正视内心之幽暗,探索人生之意义。

作者:李成龙 在2015年的时候,还在读大学的笔者因为学的是法律专业,所以考司法考试就成为每一个法学生的必修课。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笔者认识了正在讲司法考试的罗翔教授。2015年的罗翔头发还是那么茂盛,讲课的过程中偶有金句,在当时司法考试的一众授课老师中单论体量罗翔可能还属于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在潜力上罗翔绝对称得上无限高。 2020年罗翔在注册B站UP后,三天时间成为百万粉UP主,半年时间成为千万粉UP主,截止目前仅在B站平台,罗翔已有2100万粉,属于火出了圈的人,这不禁让笔者好奇,到底罗翔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让这么多人愿意去关注他了解他。罗翔的书笔者目前仅读过一本,书中所涉及的刑法罪名、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系统且完整,但是这些法言法语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读罗翔的书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每一个罪名背后罗翔对于罪名进行解析时所映射出的其个人对于法律、社会的深刻透析,是对于自我严格约束对他人心存宽容的处世之道,也是呼吁我们的社会在实现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建设过程中多一分仁心,少一分功利,与人向善以德相伴。在笔者看来,如果问起谁是现在法律圈顶流,那一定是罗翔,罗翔为什么这些年火出了圈,为什么成为那么多人心中的灵魂导师,引用罗翔说过的一段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张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极为幽暗的一面,正视自己的内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式,用最大的限度去克服内心的幽暗,避免沦为物质的奴隶” 最初在听到这句话时觉得这段话假而空,久而久之觉得这句话对人性的描述精准无比,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始终会有一个问题反复的询问着我们的内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笔者这里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读到此文的人来留言评价,笔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承受生命的重量,在磨砺中成长,在苦难中快乐,在快乐中感恩,在感恩中回报。

09/052022

困惑是人生的礼物

作者:邢怡明洗心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年前,在我尚未进入律师行业之时,出于对职业的迷茫,便想通过读书,看看他人对行业的理解与认知。不管是能学到思维也好,写作也罢,现在想想可能也是为了抚平我从头再来而导致的心中的不安与忐忑,这才有了与《思维的笔迹》一书的邂逅。当年读这本书对我的确有所触动,但现如今想来已然忘记了那时的感觉。时隔一年,再次拿起这本书,与当年的感觉又大不相同了。再读这本书,其中对我触动最深的莫过于洗心二字,这两个字与一同创立盈享书舍并想要去读书的各位小伙伴的初心不谋而合。心灵蒙尘,心智就会退化。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已然被大家所接受,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顺手的拿起手机、pad、电脑去网上冲浪,这是科技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便利,这种行为无分好坏,但是却无形的让我们把闲暇时间“充分”的利用了起来,潜移默化的使我们去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说来惭愧,我这二十多年来读书最多的可能还是十一二岁的时候,曾经那种捧起书来就能把周围一切都忘掉的感觉已经好久没有再感受过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否做到每日洗心显得尤为重要。每日洗心,每天抽出一个时间去放空自己,或是发呆,或是思考,或是读书,让自己静下来,去看看自己的初心,去知道自己所想,去明确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的时代中,不忘初心,坚持自己。《思维的笔迹》一书中涉及的内容有许多,年轻律师有兴趣的都可以试着去读,洗心只是其书中众多观点的一个,而我之所以会作出这篇分享,只是因为书中洗心一词对我触动颇深。最后,我希望自己能去掉浮躁,沉下来,去积累,去成长,更想找回那个能在捧起书时忘掉一切的我。

09/052022

接受人生无意义,乃是开启人生意义之门

作者:阿凡达李 引言“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哪里?”“我们在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那地球在哪里呢?”“地球在宇宙里。”“那宇宙在哪里呢?”大人们沉默了。 “那我换个问题,如果把我们家院子里的那个大石头桌子用一把特别锋利的刀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一直分割下去最终会得到什么呢?如果最后真的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他又来自哪里呢?” 大人们沉默了一会笑着说“你现在还小,告诉你也不会明白,等你长大了你就都会懂了。”   上面的对话是在1997年的某一天,我突然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感到好奇,于是我向大人们提出我的疑惑,那一年我4岁。 大人们给出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感到安心,反而让我对所身处的世界感因未知而恐慌。那时候心中便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说不清楚是什么,但是总是让人困惑迷茫。后来这颗种子也随着我一起成长,我才明白当时这颗种子代表了什么,对于我而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希腊神话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以其狡猾机智闻名,他的机智令他囤积了大量财富,当他感到死神塔纳托斯差不多来时,他就蒙骗塔纳托斯令死神自己带上手铐,结果地上再没有人进入冥国,人们停止对冥王哈迪斯进行献祭,宙斯命战神阿瑞斯去西西弗斯那里释放塔纳托斯,塔纳托斯立即摄走西西弗斯的灵魂,西西弗斯临死前叫妻子不要对冥王作献祭,冥王哈迪斯及冥后佩尔塞福涅等不到献祭,西西弗斯就请求冥王放自己回人间,叫妻子作献祭后再回来。然而,西西弗斯并没有依约回到冥界,这激怒了哈迪斯,哈迪斯再派塔纳托斯去摄走西西弗斯的灵魂。他被判双目失明并永久的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顶,每次他用尽全力,大石头快要到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得重新推回去,进行无止境的劳动。——因为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这样在无数次无效无望的推动滚石中慢慢消耗殆尽。  荒诞人生《西西弗神话》一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著作,加缪用并不非常严谨的逻辑与论述向世人阐述人类生命的荒诞性,最终得出结论“人的一生是无意义的”如果加缪因为参悟了人生本就荒诞与人生没有意义,那么他一定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加缪认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一个人的出生意味着这个人的结局是死亡。既然每个人的结局早已注定,那么人所做的一切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其意义何在呢,人生中哪一件事是应当做的哪一件事是不应当做呢,如果承认了人生没有意义,那是否就代表着从此躺平摆烂,混吃等死呢。 在回答人生是否有意义之前,我想先顺着加缪的逻辑探讨关于西西弗斯推石头这件事。西西弗斯因为惹怒了诸神,被诸神罚以永无止境的推石上山。有人提出西西弗斯是否可以拒绝推石上山,因为并没有人强制他进行此事。年轻时候的我在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时,我认为西西弗斯可以逃走而不接受惩罚。随着我对社会认识的加深,我才明白西西弗斯无法拒绝诸神的惩罚。西西弗斯的故事其实正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是那个被诸神降下惩罚的西西弗斯,只不过我们所做的不是推石头,而是类似石头的其他东西。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成长到一定年龄后,被罚以推着学业这个石头上山,尽管此时我们心不甘情不愿,但依然推了12年甚至更久,推到了大学毕业就在我们以为终于推上了山顶时,我们精疲力尽支撑不动,石头从我们身旁滑落至山底。于是我们步履沉重的回到山底继续推石头,石头还是那块石头只不过换了一个叫成家立业的名字,于是我们推着这块石头向山顶进发,在这期间,大多数人总是在石头还没有到达山顶就精疲力尽,石头又簌簌滚回山底,即使此刻我们已遍体鳞伤,但还是要回到山底重新推石头上山。我们没法拒绝来自诸神的惩罚,因为当我们处于某个时间段,总是有各种背后的推力让我们做我们并不想做的事情,当我们停下推石的脚步,石头便滚落山底,而当我们回山底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无数的人在和我们一样重复着推石的过程。 现在来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应当肯定的说,是的,人生就是荒诞且无意义。肯定了人生的荒诞与无意义并不意味,人应该苟且一生或结束自己的生命。恰如西西弗斯的一生,从第一次推石上山,然后看着巨石滚下的挫败,到第二次看巨石滚下的接受,到第无数次次看巨石滚下的平淡。西西弗斯明知道这是注定失败的结果,依然一遍遍的推石上山。就像我们明知道生命的最终是死亡,但是我们依然要在走完生命旅程的路上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继续尝试。这时候事情的结果好像不再那么重要,每一次推石上山的过程,以及每一次下山的旅程才是我们人生的意义,人生不惧怕死亡,也不惧怕无知,更不需要沿某种固定的路线走到底。  接受人生无意义,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我读的书越多,我知道的也就越少。换言之,当我们坦然接受人生本无意义,那么那时也许才是我们真正开启人生意义的时刻。因为人生没有意义,那么我们才可以不必模仿任何人,不必讨好任何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活出自己心中,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 

09/052022

关于爱与成长

作者:李瑞瑞 《偷影子的人》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这部作品完美展现了其温柔风趣的写作风格,有催人泪下的亲情、不离不弃的友情和浪漫感人的爱情,从而,带给读者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会收获各种情感。同样,我们一直都在成长,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情感、这些成长的源头,是我们的父母。开启    故事从主人公上六年级开始,在他与“恶霸”同学的一次对峙后,他发现自己的影子又胖又大,显然是“恶霸”的。“影子”会告诉他关于其主人的秘密,而主人公对自己的“影子超能力”感到很苦恼,他的异常被妈妈察觉后,妈妈总是会想办法与他谈心,并鼓励他,慢慢地主人公尝试为每一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因为学校煤气爆炸事件,主人公凭借“超能力”救出了警卫伊凡。伊凡说妈妈留给他的信件被毁损,但主人公因为二人影子交叠,才知道伊凡说的从来不存在,被烧毁的只有伊凡写给妈妈的信。主人公决定帮伊凡来填埋这口悲伤之井,他让妈妈写一封信给自己,并以此信影印一份引导伊凡去发现,而后伊凡便与他辞行,说要去建立一个真实的人生,一个让他最终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信中写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将来能开心茁壮成长;她期盼我找到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不论我在人生中作出什么选择,不论我会去爱或是被爱,都希望我会实现所有她对我寄予的期望。”这封信对主人公的工作生活影响甚深,又或者说不止内容,更多的是妈妈在或者不在身边,她的爱与期望都驻扎在主人公的心底。  成长    吕克,主人公的密友,因为家庭原因,他一度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然而,主人公不忍心,他找到并试图说服吕克的爸爸。吕克爸爸为儿子过分懂事而难过、内疚,而后送他进了医学院,并告诉他,如果当医生很蹩脚,就回家,爸爸会把做面包的技能好好教给他。后来,吕克在从医后才发觉他并不快乐,面包师爸爸才是他的榜样,最终辞了医学,做回面包师。    在人生选择的关键点上,父母的支持和祝福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力。他们像是我们身后的一座山,给我们满满的安全感。有他们在,我们更有勇气选择心之所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信心满满。爱    最后一次和妈妈的约会是在三月初。可是,人生常常事与愿违。三月初,主人公等来的是妈妈去世的消息。他顿时感到一把利刃狠狠割裂了他的五脏六腑,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妈妈所有的病痛,却竟然没有察觉出妈妈已经生病,且对于妈妈离世当天缺席的遗憾,他永远都无法摆脱。直到,见了殡仪馆负责人,他才知道妈妈早已打点好了一切,她并没有粉刷房子、并没有去南部旅行……这些谎言只是不想让主人公为她担心。    我们之所以说文字有情感、有温度,那一定是读者与之有所共鸣。我始终认为“感同身受”只是一个词语,深得体会的前提永远是亲历。    “我从未停止思念妈妈,她存在于我生命里的每一刻。看到一部电影,会想到她可能会喜欢。听到一首歌曲,会想到她会哼唱……牧师说得有理,不论信奉上帝与否,一位母亲绝不会全然死去,她会永垂不朽,在她爱过的孩子的心中。我希望有朝一日换我养育孩子时,也能在孩子心中赢得永恒的地位。”    对每个人而言,即使父母老去,他们的爱仍是我们心中的光,父母总会以他们的方式送来爱,直到生命的最后;即使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爱仍能给予我们力量。所以,也请我们自己,在能给予父母的时候去给予,而非,他已不在,纵是再风光无限的场面,又与谁有关。    写在最后,作者马克•李维写了这样一段深情款款的话:“少年时,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爱你。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

09/052022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作者:张洪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曾停在标题处难以下笔,反复思量,非“浮生”典出莫属!  《浮生六记》 购此书源于买诗词歌赋书籍的拼单,意料之外的收获了粗茶淡饭间充满诗意,一颦一笑处皆是欢乐的美好。似乎平凡而赋真情实感的故事都掺有温馨与酸楚、热情与寂寞。似乎慢半拍,稳稳地幸福,终具永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 书中主人公沈复生于一个小康的读书人家,父亲是名高级幕僚。有一个伯父早夭,因此沈复形式上被过继给这位伯父,这成为后期沈氏兄弟间生出嫌隙的隐患。他经常随侍在父亲身边,中间放弃学业转做幕僚。但是他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又转经商,也没有很大的收获,最后还是回归了幕僚。事业上他可以算是很不成功,但是他生性豁达、喜欢交友出游,结交了许多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因此这样名不经传却能在穷困中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沈复订婚于其舅舅之女陈芸,也就是本书女主人公。陈芸自学识字,隽秀颖慧,知书达理,温婉可人,算是沈复的Soulmate,与沈复一样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布衣饭菜、谈诗论曲、纵情山水、自得其乐。在沈复十八岁时两人成亲,感情极好,他们生儿育女,女儿取名青君,儿子取名逢森。此时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也将生活过得逍遥惬意,成为沈复的“烟火神仙生涯”! 精彩的人生总是少不了些许波折增添一丝色彩,沈复三十八岁时因为陈芸与家人的种种误会和不顺被再次赶出家门,两人拖家带口投奔到陈芸幼时相交的一个好姐妹家。徒生的变故迫使他们匆忙间将青君订下婚约并将青君接走;又让儿子投靠一位朋友学习经商。一家人自此骨肉分离,再无团聚。 离家前陈芸就因为娘家母亲去世,弟弟离家下落不明,忧伤病倒。陈芸的身体虽在姐妹家调养后略有起色但是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以及骨肉分离,最终在四十一岁那年病逝。第二年,沈复父亲也去世,沈复回家奔丧与弟弟发生龃龉,还差点出家。这也成为沈复一生中低谷时期,妻离子散、流落他乡、一贫如洗,后来又经历儿子因病夭折,种种悲欢离合让沈复写下此书。  此书的出版 此书的出版是在沈复写此书的七十多年之后,一位苏州文人杨引传在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手稿但是已经残缺不全,他读完之后深为所动,遂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大家也觉得非常动人,于是将之印刷出版。这本书后期还获得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王韬作序,又倾倒了俞平伯先生、林语堂先生等。读完此文希望大家原谅我的才疏学浅,轻描淡写间无法道尽其中美好! ✦✦ 学有所思 沈复仿《诗经》将世间夫妇之爱《闺房记乐》置于卷首,再娓娓道出《闲情记趣》,又将坎坷经历放在卷三《坎坷记愁》,末卷留下快游的美好《浪游记快》。为何六记却只写四记?能确定的前四记为沈复所写,后两记的是非真伪众说纷纭,我却想残缺的美好就在于凭你喜好随意安置任何结局! 人生在世无非事业与生活,总是询问为何而生为何而活?结局无非生死,殊不知“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与其疲于奔忙不如漫漫悠享,慢慢思考如何与世界相遇?与真实的生活相遇?如何构建起自己的小世界?又如何守护?如何继续这美好的美好? 读完前两记你会感慨,甜蜜如他们,粗茶淡饭间亦是诗意,“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知己如他们将夫妻相处以知己好友、挚爱亲朋之道去经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闲暇之余讨论诗词歌赋,杜甫与李白相比较皆选李白的浪漫与豁达;浪漫如他们,虽处男尊女卑时代,但他喜欢游山玩水,她能女扮男装随其左右,时光散漫、庭梦从容、布衣质朴;朋友间秀美妾,她为他真心寻找!如果说陈芸是林语堂先生口中“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可能是古代最深情的男人! 但是回看沈复经历的人世沧桑变化,或许会问,为何此般愚孝,任凭父母误会妻子致使一家人被逐出家门;或许也会伤感,为何贫困至要陈芸带病女红维持生计;或许会埋怨,为何沈复会如此固守自己的世界而毫无担当;或许还有点着急,都山穷水尽了却还能没心没肺的“快游”……但是书中轻盈曼妙的话语让你无法对沈复产生任何怨念,或许这才是它动人至深的原因。 经历过苦难和挫折后,心境才会成长,才能理解书中沈复,才会知道属于内心的那片美好是何等珍贵。平凡的人生哪有那么多顺遂,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香涩才是真实的生活。挫折、苦难总是与生活相生相随,或轻或重,但是调味剂永远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重压时坚持用自己的本心,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捕捉小美好,感悟生命的活力,修炼彼此的灵魂,珍惜与世相遇、与己相遇,让美好的美好继续! 至此,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唯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脱于尘俗之心灵耳!

09/052022

岛上书店

作者:吕晓孟岛上书店 玛雅出现在书店的日子 是A.J.费克里的人生转折点   岛上书店   近来读的书都得益于洪英姐的推荐,拿到《岛上书店》这本书时,被封面上“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这句话所吸引,翻开书,慢慢的读下去。   这是一本关于全世界所有书的书,写给全世界所有真正爱书的人,全书分为二个部分,每一章的标题是一本书名,而开头的一段是书中男主A.J.费克里给每个作为标题的一本书作的序,也是他写给玛雅的推荐书单。   《岛上书店》的作者是加·泽文,美国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译者为孙仲旭,知名青年翻译家。李玉瑶,编辑,译者。   探访“岛上书店”    接下来,我们跟随奈特利出版社漂亮的销售代表阿米莉娅一起乘轮渡到艾丽丝岛,去瞧一瞧岛上那个唯一的小岛书店,入眼的是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紫色小屋,小屋的前廊上,挂着一块招牌,已经褪色。    小岛书店    1999年迄今艾丽丝岛唯一一家优质文学内容提供者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书店是A.J.与爱妻妮可一起经营的,但是A.J.的品味很特殊,没有妮可,靠他难以卖出去书,每年夏季的销售额很高,书卖给了来度假的人,幸运的是小岛书店经营着岛上的独家生意,不幸的是妮可在一次下午开车送作者回家返回时出了车祸,去世时她已经怀孕两个月了。        A.J.面临如此的不幸,人生陷入了僵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很大一部分也死了,他的内心沦为荒岛,脾气变得日益独特,自私、冷漠、固执、不近人情、对书籍尤为挑剔。他对销售人员阿米莉娅的态度十分恶劣,阿米莉娅离开时把《迟暮花开》和冬季书目放到A.J的办公桌上。     独自生活的难处,在于不管弄出什么样的烂摊子,都不得不自己清理。    不,独自生活的真正难处在于没人在乎你是否心烦意乱。     更糟的是,A.J.唯一值钱的宝贝《帖木儿》也遭窃了,一本很值钱的书。报警后,调查无果。那本书不见了,A.J.知道自己再也不会见到它了。 玛雅的出现     A.J.的生活跌到了谷底,一个神秘的婴儿出现在书店中。        致这家书店的店主:     这是玛雅,她两岁零一个月大。她很聪明,对于她的岁数来说,特别会讲话,是个可爱的好女孩。我想让她长大后爱读书,想让她在一个有书本的地方长大,周围是关心这些事务的人,我很爱她,但是我没法再照顾她。她的父亲无法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我也没有一个可以帮上忙的家庭。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玛雅的妈妈     玛雅的到来,意外的拯救了限于孤独绝境中的A.J.。书读到这里,A.J.的人生出现了一些转折,透出了一丝丝微光,看到他笨拙的花费二十分钟为玛雅换尿布,听到玛雅说“对不起”,A.J.会瞬间感觉到抱歉,承认是自己对换尿布一窍不通,自己是个笨蛋,听到玛雅重复“笨蛋”,接着咯咯笑了。A.J.心中结冰的某个角落开始慢慢融化。      对于照顾小孩,A.J.没有任何经验,大多时候求助于谷歌,但是谷歌却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他不得不联系妻姐伊斯梅,在办理收养手续的过程中,频繁和警长兰比亚斯联系接触,为了玛雅开始在书店购进他不喜欢的适合小孩子阅读的各种绘本,为了拉近和妈妈们的距离,开始购进她们喜欢的书,并从她们那获得养儿育女的经验。     一切发生了微妙的改变,A.J.开始学着去爱,会敞开心扉、会开始接受和付出,重新找到爱的能力。过去那个孤独的男人变成了一个亲和、善良的人,书店的经营也越来越好。阿米莉娅的到来    玛雅上幼儿园之前,出了水痘很痛苦, A.J.彻夜照顾,不愿离开玛雅的身边,让新来的店员给他拿几本样书,由于业务不熟练,店员把“待回收”的书当做是“待读”的书拿给了他,A.J.读到了四年前阿米莉娅推荐的《迟暮花开》,遗憾自己没能更早一些时候读这本书,然而,更早的时候读,未必会有更深的感触,我们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从一个人读过哪些书可以判断了解这个人,有共同语言的交往和爱情是迷人的,A.J.爱上了阿米莉娅,二人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艾丽丝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整个故事是充满治愈性的。传递爱和善良    故事的结尾A.J.因病去世,葬礼上,每个人的脑子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岛书店将会何去何从,人们对小岛书店有感情,他们喜欢小岛书店,有A.J.、玛雅和阿米莉娅的小岛书店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终,A.J.前妻的姐姐伊斯梅和退休的兰比亚斯警官经过讨论决定接收书店,不管书店的主任是谁,小岛书店会一直存在下去,会继续传递爱和善良。    没有人可以永远成为一座孤岛,所以不要拒绝生活中的美好,每个人都会接受爱与被爱,内心充实就不会孤独。 

09/052022

不知所云之我怎么都行

作者:邢怡明  缘起最初想选择去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局外人》这个名字,尤其是在盈享书舍的书友在向我介绍这本书时,告诉我这本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不论在经历什么事情的时候都可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面对,并且保持其异于常人的“理智”,他的这个行为在常人看来很奇怪,但这正是触动我打开这本书的地方。这篇小说很短,但看到这个小说后我的心情并不简单,甚至是复杂,默尔索的“绝对理智”的确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些许不适。 《局外人》The_Stranger作者:阿尔贝·加缪类别:中篇小说 挑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来说吧,文章以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为切入点:“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一个不知道自己母亲什么时间在养老院去世的主人公,他在自己母亲的整个葬礼上都完全做到了以一个旁观人的身份去看待这个葬礼,好像他只是一个过路者,一个局外人,一个与葬礼毫不相干的人。在葬礼的准备、送葬的过程中,默尔索注意到了停尸房的陈设、食堂好喝的牛奶咖啡、来访者的面容服饰;想到已经很久没来乡下了,要不是因为妈妈的事情,这会去散散步该有多惬意;在母亲将要盖棺时,面对院长是否需要看看母亲最后一眼时(默尔索在母亲去世后还没有看过一次)的询问,默尔索不假思索的拒绝了;在母亲送葬的路上,默尔索感受到的是阳光的炙烤、皮革味、马车的马粪味、油漆味、香炉味以及一夜未睡的疲惫感,是的,没有悲伤。他的“绝对理智”与传统中送葬的情绪和状态格格不入。就是这样的一个默尔索,这样的一位不起眼的小职员,这样一个在母亲的葬礼上不曾留下一滴眼泪的主人公。在回来的第二天,他新交了一个女朋友玛丽,在面对玛丽的灵魂拷问“你为什么要娶我呢?”,我们“真诚”的主人公默尔索这样回答:这无关紧要,如果你想的话,我们可以结婚。之后一步步的,默尔索慢慢地参与到了朋友雷蒙的事情中,最后更是在莫名其妙中(也许是太阳太讨厌了吧),简简单单的开枪杀了人,甚至在一击毙命后(也许还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又对准那具了无生气的肉体连开了四枪。在最后面对法官的审判,义愤填膺的检察官和口若悬河的辩护律师在慷慨陈词时,默尔索的感觉是听见别人谈论自己是很有意思的事,即便是坐在被告席上。就是一位这样的主人公,你可以说他冷血、无情,但他也绝非是没有人性那么严重,他只是对一切的社会规范都不屑一顾、无动于衷而已,但同时他又能以一种极度清醒的姿态去审视这个世界,去审视所有,包括自己。他是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好,认为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至少生活能有个保障,也有人可以陪伴她;至于母亲去世他并不伤心,按照默尔索的理解,母亲这一世过得已经这样艰难了,去世也是另一种开始,一个新的重头开始的机会,这样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自己来说也是这样,所以对母亲的去世他也并不感到多么悲伤;对待玛丽,自己本身对男女之间确实没有多少情感,有的只是肉欲,他并没有选择欺骗,而是选择了一种世俗不那么容易接受的直白的说法,但在默尔索看来事实就是这样,他不愿也不屑于去撒谎,哪怕是稍稍对事实进行丰满,哪怕是善意的谎言,这是他对自己的坚持,这也是他自己的“真实”。最后的枪杀,荒唐的是默尔索仅是因为印象中天气太热,阳光刺眼,就是这么开枪了,而且又对着没有生气的肉体连续的开了四枪,他与被杀的人谈不上有任何的矛盾,却因此荒唐的杀了人、荒唐的住进了监狱,荒唐的结束了这一生。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在面对任何事都可以保持“理智”,这与机器又有何异?甚至于说,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智慧,有感情。而这样的一个“荒诞”文学的主人公,竟然会有人与其产生共鸣,莫非也是“怪物”?其实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也一直在考虑,明明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绝对理智”“无比真实”的角色,为何我会被这样的主题触动,被这样的情节触动。甚至我一直在寻找我们之间的共同点,我确信这个共同点的存在。为此,我停在这里思考了整整两天,我在找我们的共同点……我想我曾经也是一个“默尔索”,在面对事情时总是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来冷静的思考,即使没有这么的“绝对”,这么的“真实”,但是像默尔索这样活着,或许我自己曾经也真的追求过,即便在很久之前,而这便是我的触动点。有人认为默尔索是懦弱,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逃避;也有人认为默尔索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他不愿受社会规则的约束,而这导致的结果是他最终被宣告死刑的依据并不是法律,而是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下过一滴眼泪,这便是他被社会抛弃所导致的结果。我更愿意相信默尔索其实是一个极端“真实”的人,他不愿自己的一生中掺杂有任何的谎言;他追求“绝对”,他所热爱的,是绝对的光明,没有任何的阴影。他所不认可的,他绝不苟同;他认为没有必要的,也绝不虚假敷衍;他所认同的真理,别人也绝对无法动摇。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方式也许是“独”,但也确实“真”。“我怎么都行”这是默尔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我怎么都行”那样,是一个没什么想法,随遇而安、很好说话的代表语。恰恰不同的是,默尔索实际是一个在不触及他的“绝对”与“真实”时,并不愿去计较的人,因为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冷静与清醒。艺术虽高于生活,但艺术终究来源于生活。在默尔索的身上我看到了作者阿尔贝·加缪,看到了我,也看到了在看《局外人》的你。

09/052022

“快乐无意识”

作者:邢怡明人们常说惰性天成,这一说法并非是托词,就像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一样,惰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而存在,是人的本性之一。笔者作为一个时而充满干劲,但有时却被惰性苦苦支配的人,深受惰性与拖延症的毒害。他们就像是身上的一处顽疾,像一根深深扎在血肉之中的刺,与血肉相连,让人欲“拔”不能。罗曼·格尔佩林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哲学家,他认为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都可以通过自省的方式,即通过观察一个人具体的心理活动,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调整应对措施。在《动机心理学》一书中,罗曼·格尔佩林通过五个人类行为中的反常现象:吉姆把论文拖到最后期限、安玛莉去健身房的次数越来越少、约翰忽然发现自己的嘴里有支香烟、俊熙决定再玩十分钟就放下游戏、汤姆不想一天睡十一个小时来分析他们这些反常行为背后的动机,并深入研究这些动机的心理本质。人们想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行动。分析下这五个反常行为想得到的结果:一直拖着论文直到最后期限的吉姆,他想要的结果并不是完成论文,而是想通过完成论文而通过文化课的考核;安玛莉并不是真的想去健身房,而是想通过健身来达到自己理想的体重;约翰也并不是真的想戒烟,抽烟可以带给他满足感和镇静感,而他戒烟想要的结果是身体健康、节约开支;俊熙呢,游戏带给他了快乐,玩起游戏来他乐此不疲,他想要的结果是把玩游戏的时间节省出来去做其他的事情;至于汤姆,睡眠对他来说诱人又难以抗拒,他想减少睡眠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结果非动机。就吉姆把论文拖到最后期限这一行为来说,促使吉姆最终完成论文的动机并非是通过文化课考核的结果(否则他早就完成了),而完不成论文会导致的文化课考核不能通过所引发的焦虑才是他去完成论文的动机,越往后拖,焦虑越强。当这种焦虑的情绪与写论文带给他的不快感这两种动机产生冲突时,前者明显更胜一筹,这时,吉姆终于在焦虑的促使下着手去完成论文。快乐无意识。这是一种平时不易被察觉却又时时在起作用的一种古老心理机制。快乐无意识对动物及绝大多数的生命体都适用,并且这一原则从生命进化的最初阶段就一直有效。针对人类生活来说就是人们潜意识里本能的让快乐增加,让不快减少的行为。当然,快乐无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寻找快乐,而是寻求增加快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就将寻求快感、规避不悦认为是人类心理最基本的动机。更高层次的成就感产生更大的快乐动机。正因如此,快乐才有了高低之分,当一个人的生命中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成就和胜利时,一些低层次的消遣对他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人类并不是盲目追求快乐的机器,人们有自己的意志。人们并不是仅会受到快乐无意识的支配,由于意志力的存在,即使人自身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快乐无意识的控制,但人们还是可以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方向。由于个体差异,人的意志力有强弱之分,很多意志力较强的人看似可以不受快乐无意识的限制而可以快速出色的完成任务,但其实不然,在心理学上深层次地来看,其实意志力也符合快乐无意识的原理。那些意志力较强的人或者是有着自己信仰的人,在意志力与快乐无意识产生冲突时,他们并非仅仅凭借意志力去与快乐无意识做对抗。他们可能是与常人相比,在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时能够体会到更强烈的不悦与焦灼,在完成任务后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与成就,这样他们在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时,即使这个过程会给他带来一定的不悦感,但是与结果相比,完成任务的结果产生的快乐动机显得更为诱人一些;而完不成任务带给他们的不悦和焦灼则让他们更加的难耐,更急切的想去完成任务。正是如此,意志力更强的人他们完成任务的动力也就更强了一些。简单的说,成瘾、拖延及懒惰所产生原因正是因为人类快乐无意识的这种原始的心理机制,成瘾、拖延及懒惰可以让人们付出较少的注意力而体验到较多的快乐。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如何克服成瘾、拖延及懒惰呢?这才是我们研究这些心理机制的根本目标。书中罗列了十五种策略来帮助我们抑制这些由快乐无意识所引发的行为。笔者选择其中几种容易上手且效果显著的策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一、增强良心有愧的不悦感。在做一些由快乐无意识激发的有害行为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但同时良心也会有愧疚感产生,如果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产生了足够多的愧疚感,达到了足以抑制他去做这件事的程度,那么自然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提高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标准。二、重视习惯和联想的作用。当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了较强的联系,人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下意识的思维习惯,这样可以避免自身产生的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为什么要避免这个过程呢?因为人们在权衡利弊时往往会受到快乐无意识的影响,就像汤姆在早晨起床时,睡觉的愉悦感与不起床所带来的焦虑经过他的权衡,再加之快乐无意识的影响,往往是赖床会占据上风,造成赖床的结局。三、改变环境。环境的改变是真实存在的、可控的,并不像我们对精神状态控制那样无力、困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使一项活动开始准备付出的努力更大,使一项活动的过程没有那么的有意思,让活动的结果没有那么的有吸引力,这样这个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愉悦感就没有那么的强烈,就是我们说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使一项活动的准备、过程、结果变得轻松愉快且能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像安玛莉健身一样,如果健身房更近一点、锻炼时有朋友的陪伴、给自己设置一些阶段性的奖励、再配上一些音乐等方法,有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就更容易到健身房去了呢?四、想象的力量。这个方法对一些只需要完成体力上的动作非常有效,比如从沙发上起身、穿上衣服或者去拿一个东西等,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上也具有特殊意义。我们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想象自己在做某件事,一步一步的想象,越细节越好,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动了起来!五、借助物件的提示。除了最重要的事,大脑不会一直提示我们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可以通过物件提示,让我们能够想起来这件事。怎么做呢?我们可以通过便利贴、应用程序或者小黑板的方式,当然了,我们要时常去更新它,不然它们就会慢慢地沦为背景板,淡出我们的视线。谨以书中总结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送给大家,祝愿大家能克服拖延,成就自律,最终以他律推动自律,以自律成就自己。我们有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使命,它让我们充满热情,感到振奋。最能让我们产生激情和动力的,是那些我们热爱且有益的事情。目标与动机相互契合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刻,这使我们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轻松地前进。

1234 共38条 4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