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律师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律师文化 > 律师文苑
08/032023

阅《天道》之感

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两码事,只要不是我觉到的、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或是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是你,你如果知道你是你,你就不是你。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生存法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又是一条线,这两者之间就是生存空间,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比别人大,这个市场竞争的确非常厉害,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如果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赚钱的最高境界是着相,着相是佛家的一个术语。如果一个人想要赚钱,就不能太过于执着赚钱,过于执着便是着相,一旦着相,便脱离了事物的本质,就会被赚钱的欲望所迷失,这样反而赚不到钱。当你悟透了着相两个字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想要赚大钱,就不要执着于赚了多少钱,而是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更值钱,当自己越来越值钱的时候,自然赚钱会变的很容易,如果你在赚钱的时候,悟不到着相,便是将自己贬值,始终是追着钱,便很痛苦。因此,悟与求知也是在不断进阶着提升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价值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把我们自己会的东西,做到极致,把自己的职业技能练到极致,一切便水到渠成。

03/212023

四面墙里也有春天

书舍成立了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多来,我们读过的书不多也不少,就像书舍的成员不少也不多。虽都还是最初的面孔,每个人却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心境,期间人员或有新增,同时亦有减少。小小的书舍也在这一年中跌跌撞撞向我们走来,蛮好。这次我要谈的还是不久前刚读完的《四面墙》,当时读完后因为书舍发文的要求,我写了一篇简短的读后感,现在又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读后感,总觉得内容空洞,文笔稚嫩,排版臃肿,辞藻浮夸,这也是我想试着再谈《四面墙》的原因,总是不自觉的想起书中的人物和书中的对话,一词一句值得反复斟酌。初读《四面墙》时,便被作者的文笔震撼到,屎尿屁的的字样层出不穷,屌13蛋的描绘不绝于眼,着实是被震撼到,每每读了1个小时的《四面墙》,却总要用1-2天的时间来自我治愈。读到书的后面稍微好一些,也具有了某种层面的文字免疫力。由于作者在描写数量众多的人物时用词文笔过于别出心裁(污言秽语)使得我读完《四面墙》后回过头来仔细品味时,记不得这许多人物的名字但是却清晰的记得每个人物的性格,所犯之事。《四面墙》的行文独具一格,用暴力美学的文笔描绘了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人面对犯罪、暴力、幽暗的环境,仍然守住心中正义的力量是何等的艰难。《四面墙》这本书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犯人在监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背后蕴含着的是潜藏在每一个人身上与生命并存的人性之幽暗与光辉,社会的腐朽与改变,这些文字让我回味无穷。不知何时开始,我的脑海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向我发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甚至还消失了几年。在我最初浅浅的认知里,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快乐,后来事实告诉我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个人主义的享受和短暂的快乐并不能组成人生意义的万分之一。这时我又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奋斗,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事实再次告诉我,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我所做的工作在社会建设中连一块砖也谈不上,最多只是一粒尘埃。这种感受让我的心久久没有着落,《四面墙》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渺小就是生命的本真,书中那些有着各自特色的人物,那些骄傲自满的人物,那些卑躬屈膝的人物,那些不卑不亢的人物,正时时刻刻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演绎,让我如梦初醒般第一次用心感受这个琳琅和疮痍的世界。我喜欢不久前上映的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我很喜欢电影即将结尾时科学家马兆对图恒宇说的一句话。“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类,那么文明将没有任何意义”。生命的精彩,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本身,意义与结果并不重要,毕竟谁都逃不掉最终归宿。我们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惊鸿一瞥,有人相逢恨晚,我们很难影响改变他人分毫,却被他人影响改变许多,大可不必因此苛责别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办法,试图在这个社会的夹缝中寻求生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面对惨淡时心中仍存希望的光,自省自爱,守住自我,有幸时为他人点亮自己的萤火之光。 万语千言总有尽头,愿每一个法律人都能成为法治之光。

03/032023

遇见好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期而至,线上有约!推荐书目/ 一法治的细节罗翔推荐人:尼克理丽 “刑法网红”罗翔老师的法学随笔。 因讲刑法知识幽默风趣,法理兼具情理,在网络上爆红,在成为“刑法网红”之后,罗翔老师开始了反思,他将2019-2021两年间,自己对法治与社会的观察,一些社会热点案件的解读,以及关于法治、人生、阅读的思考集成了这本新的法律随笔集——《法治的细节》 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法学随笔,文字真挚而富有感染力,罗翔老师用法律的思维与视角去自省,去看待这个世界,理性的探讨之余不乏人文关怀的温暖。 一起听罗翔老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道理吧。推荐书目/ 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推荐人:明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推荐书目 / 三最好的辩护艾伦·德肖维茨推荐人:樱桃小子 艾伦·德肖维茨美国著名律师、学者、作家,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的辩护律师”,在他长达数十年的律师执业生涯中,成功代理过包括辛普森杀妻案、泰森案、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和美国总统大选案等重大案件。 他在法庭中力挽狂澜,既为弱者伸张正义,也为受争议的人辩护,在精彩动人的情节中反映出真正独立的司法精神和对美国司法体制的批斗。 本书详细解剖分析上世纪70年代作者代理的十几件富有争议、影响颇大的案件,向读者展现了保障被告人辩护权在刑事案件中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也从法理上阐释了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根本意义。 作为一名法律人,迫不及待想要去读一读。推荐书目 / 四老人与海海明威推荐人:吕晓孟 耳熟能详的书名,简洁易懂的故事情节。 圣地亚哥是一位年老的古巴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斗志,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 圣地亚哥老人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追求无限。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03/032023

迟到的“年末书香”

书   香年末书香,抓住2022年的尾巴,第八期书舍分享会线上如期而遇,少了些许线下面对面分享的真实感,却阻挡不住小伙伴们的满满热情。迟到的文字更新,为断更说声抱歉,不找理由,着实该“打”。再次回看分享会,真诚为大家和自己的话语和想法拍手鼓掌,原来自己也可以说出这样有思想、有高度的话,彼时不觉得,总觉开口说话,脑子高速运转依然卡壳,语无伦次,说出的话缺少营养,每每都在羡慕那些谈吐不凡的智者。此时此刻,慢慢体会到之前看罗翔老师分享的有关读书的见解,读书不是为了炫耀,我们自己未必能够记得住昨天吃了什么,记得住三天前的菜单,但是这些东西都成为了我们的养分,读书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读书,不需要记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我们只要慢慢读就成了我们的养分。盈享书舍2022年的慢慢读书,成了我们的养分,让我们学会思考,在书中见识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生活,领悟到不同的生命感悟,慢慢变得有智慧。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带我们相遇了没有经历过的人生,载我们到了无法到达的远方。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2022年,“盈享书舍”开展了8期读书分享会,分享书籍43本,每个人随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读的书,哲学类、法律类、小说、名人传记各种类型的书在分享会中出现, 聆听每个人在每期分享会中讲述书中的文字,谈自己的读书感悟、想法和收获,其他小伙伴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一个人一次读一本书,一群人每次可分享N本书,读书、分享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每次分享会,我们收获了N本书的营养,相遇了更多的人生,到达了更远的地方,慢慢变得充实、丰富起来,眼界变得开阔起来,思想得到不断的升华,境界也慢慢得到提升,这些都让我们开心和愉悦。 听樱桃小子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了解女主塔拉不断努力学习,挣脱贫穷愚昧的原生家庭束缚,最终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阿凡达李分享的《小王子》,让我们看到住在“B-612小星球”的小王子纯真质朴的一面,让我们学着保持一颗童心,从欲望贪婪中抽离,去发现自己的童真和爱,更加快乐的生活。尼克理丽分享的《曾国藩传》,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传奇经历,没有显赫的家世,资质平平,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逆袭成为一代圣人的故事,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一生“尚拙”的为人处世智慧,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明总分享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让我们看到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律师父亲,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影响孩子,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去思考学习做人、做父母该有的品格和言行。本人呢,更倾向于故事类型的文学书籍,读《我们仨》感受一家仨人相互陪伴的温暖时光。读《岛上书店》,明白没有人可以永远成为一座孤岛,不要拒绝生活中的美好,接受爱与被爱,内心充实就不会孤独。 坚   持一个人做一件事很难坚持,一群人做一件事越坚持越有动力。读书不是把每本书读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高效阅读的习惯和付诸行动的能力。“盈享书舍”成立一周年,“他律带动自律”,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慢慢爱上读书。大家对书舍和自己的期许:“年年相聚相约,坚持读书、愉快分享,每个人分享的文章能够越来越有深度,每个人的思想能够越来越有高度。”告别已坚持的一年,只要能继续,一定是有收获的,2023年继续坚持。

12/022022

大水汤汤 溯流北上

作者:邢怡明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文化,有文化的地方就有传承。在中国,有着这么一条闻名中外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已经流淌了2500年之久,贯穿了大半的中国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大运河是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人民开凿了运河,运河养育了人民。自运河开凿以来,无数人的命运便因为这条运河而产生了联系。徐则臣,一名自小在人工运河边上长大的作家,对运河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因此在他写作的二十年中,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其小说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北上》一书就是他把运河从背景推到前台的作品。他说: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北上》一书中有人、有景、有情、有运河、有民族、有国家。其中的一个个小人物点点成线,一个个故事线线相交,织出来一张历史与人性的网格。书中有两条时间线,也是两条故事线,运河沿岸的数个家族因为这一条运河产生了难以言说的联系。第一条故事线是,意大利冒险家保罗·迪马克(自名“小波罗”)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却因意外离世,但在离世前他也未能见到他的弟弟,便将随身物品一人一件的分给了随行的人员以作留念,这些物品也为一百年后他们后代的相遇埋下了伏笔。这一行人逆流北上在运河沿岸的所见所闻是运河的缩影,亦是中国历史的缩影。第二条故事线则是以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拍摄纪录京杭大运河的节目《大河谭》搜集素材为引,慢慢的引出来当年沿河北上的这一行人的家族后代,在一百余年后,又因为这条运河、这一档纪录运河的《大河谭》节目而阴差阳错的聚在了一起。最终运河的申遗成功,也为北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北上》一书以小见大,以故事来写运河,以运河来表历史,以历史为背景来凸显“人”。文中占用篇幅不长的两个情节最是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是在小波罗北上途中,身为外国人的小波罗碰到当时的义和拳孙氏兄弟,小波罗和谢平遥被掳走,小波罗作为洋人性命难保。但孙氏兄弟中的大哥孙过路,由于在前些年逃难中受过谢平遥四碗面的恩惠,为了报恩,毅然放走了小波罗,更是让兄弟孙过程亲自护送其北上,自己在明知留下只有死路一条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留下来给他的大哥大胡子一个说法。此举他兼顾了情义与义气,为了那四碗面的恩情,他愿以性命相报。第二个则是马福德和如玉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跨越了民族,超越了国家,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样的时刻,国族身份具有其浓烈的政治内涵,但就是这样的时刻,国族性及其区分也只是相对的。如玉为了爱情,毅然选择了已经瘸腿,还是洋人的马福德,而马福德更是为了爱情,不顾世俗眼光,在胡人、哑巴、瘸子的名头下与如玉隐姓埋名、厮守一生。在晚年已经成爷爷辈的马福德一天摆渡回家后,竟得知心爱的如玉为了保护孙女而被日本人的狼狗撕得稀烂的时候,他一人一枪,愤然冲入日本兵小分队的驻扎营地,与日本人同归于尽,这样的爱情平淡中参杂着热烈。《北上》的“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运河养育了沿岸的无数人,更是营养了一个古老的国度,培育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孕育出了一代代人的文化自信。作者在书中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写出了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大水汤汤,溯流北上,青春作伴,还我故乡。

12/022022

心有蔷薇

作者:李成龙  最近读完了《四面墙》这本书,关于本书的内容,我只简单介绍,不过多剧透。顺带聊一聊我的感受,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也希望你能读一读本书。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质,那就是在各行各业在自己专职的领域划分上更加细致明确,大家各司其职,秩序井然。不同行业有着与之对应的行业模式,我们习惯称之为行业规则。如果说把一个行业比作一场游戏,那么行业规则显然就是这场游戏的规则。对规则领悟的更透彻,运用的更灵活的人就有可能从这场游戏中脱颖而出。回到《四面墙》的故事。主人公麦麦因为给了涉嫌诈骗的朋友施展5000元帮助其逃跑,被打上了包庇的罪名。在施展逃跑了2年后因为厌倦了逃亡,施展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麦麦听说施展已经自首便向公安机关承认了曾在施展逃跑时给过5000元的事情,最终麦麦被被定性包庇罪而锒铛入狱。书中主要写麦麦在自己涉案审理过程中在C看的所见所闻。C看对嫌疑人肯定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但是对于羁押时间较长的人来说,C看有独有的“游戏规则”。对于普通人而言,一个人的名片可以是学历、技能、身份。对于嫌疑人而言,携带者向他人展示的名片取决于所犯的罪名,偷鸡摸狗、强奸猥亵、徇私枉法进入C看的,在C看的规则中,是被人看不起的,这种被人看不起的人在C看甚至没有名字,有的只是一个代号,被戏谑的叫着诸如“强奸”、“大臭”、“肛子”、“黄毛”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统一的代号叫“鸟屁”,鸟屁这两个字无论合起来念或者拆分开读,都有种把人贬低到最底的意思了。C看这一间间小小的囚室,也反映了社会中某些缩影,只不过相比于社会中的游戏规则,C看的规则更为野蛮,更为赤裸裸,C看中有太多的叹息与无奈,但更多的是日复一日机械而又无意义的重复,没有理想没有期待没有希望。人在绝望中麻木,在麻木中绝望。这样的生存方式可能才是对所犯罪行之人最大的惩罚。我看《四面墙》的时候会想到,其实在墙里面也是一个社会。然而,在墙里的人呢,他们怎么想?亚里士多德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突然想到了孝义黑三郎宋江,虽然他是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我最最不喜欢的一个。但《四面墙》中的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理解的渴望、对接纳的渴望,让我突然理解了宋江对招安的执念,也许他早就知道这是一步死棋,也许他原本就清楚这是一条不归路。但是,渴望回归,没有办法,有些东西是深入到血液里的。渴望人格被认可,渴望真正的自由,渴望社会的接纳。对于梁山好汉来说,他们虽然并没有身陷牢笼,但是在他们的心里有推不倒“四面墙”,在梁山泊,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逍遥,那攻不破的蓼儿洼就是他们与社会阻隔的“四面墙”。虽然他们劫富济贫、义薄云天,看似无拘无束、不甚潇洒,但是内心不舒展,活得依然不能敞亮。毕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当然我这里还得补充一句,理解归理解,对于宋江我依然是不喜欢。我想,看《水浒》看的就是快意恩仇的江湖气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江湖义。回到《四面墙》的感受里。我从事法律事务也有些许年头,每次到看守所会见当事人的时候,仅仅是将预先准备好要询问的问题发问记录,很难真正设身处地的感受到铁窗后的他们的真实感受,我能做到的可能只是从法律层面上为他们想办法,难以走进他们真正的精神世界。这种感觉让我很奇怪,好像我只是在办一件件的事情,而忘记了这一件件事情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情感,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法律和铁窗不是惩治犯罪最好的办法。记得知名的刑辩律师朱明勇说过,会见的时候要多听嫌疑人说,不要问题设限,多了解他们,才能更透彻的掌握案情,理清辩护思路。是的,律师不仅仅是刻板的遵循条文,我想更应当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找到真正的自我救赎之道。

11/182022

这个碎碎念是粉红色的

作者:王洪英  半个月前,接到女儿电话,学校通知学生回家上网课,我接到指令提前去把书搬回家。到了校门口,我愣了一下,不是明天才接吗,怎么校门口围了很多家长。我趁着缝隙往前钻,试图走到铁艺的大门跟前,这样女儿第一时间就可以见到她的妈妈。嘈杂的人声中我听到了哭声,顺声音望过去,是校门里面的一个女孩子。原来学校通知高一、高二的孩子回家上网课,高三的孩子要继续在学校封闭学习。这个高三的女生在已经连续上了二周课后,突然听到不能回家的消息,当见到自己的家长,情绪一下崩溃了。学习的压力、封闭的委屈、疫情的恐慌、不能回家的失望,所有的情绪奔涌出来,她哭的好大声,歇斯底里,完全失控的状态。我看到门外的妈妈伸手给孩子擦眼泪并低声的安慰着,看到旁边有的孩子已经受到这种情绪的传染也在默默的掉眼泪,看到一个男家长可能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跟自家小孩作正念教育。这个场面让我这个内心不够强大的老母亲一下慌乱起来。我突然盼着女儿别急着从教室跑出来,等这一拨过去。有一瞬间,我甚至对那个放声大哭的女孩有一点点嫌弃,给其他孩子们传染了坏的情绪。还好,我们高二,明天可以回家。我定了定神。见到女儿,情绪还不错,丢给我一个沉沉的大书包,我照例啰嗦了两句,然后快快打发她回教室。“加油,宝宝,明天回家给你做好吃的!” 开车返回的路上,我突然感到很惭愧,自私的护犊心理作祟让我不能正确看待这件事情。疫情之下,难的不仅仅是大人,孩子们的情绪更应该被理解和重视。很抱歉,我欠那个高三女生一个共情。办公室一位孩子已经上大学的同事听到我的自责后,说没事,哭出来是好事,发泄完了,就没事了。我心里释然了许多。“如果有谁声称大人在密室里的日子更难过的话,那么他肯定不明白,这些问题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更大。我们太年轻,无法应对这些扑面而来的问题。”我想起了《安妮日记》里的这句话。为什么印象深刻,因为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是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那时候疫情突袭,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全城静默,口罩脱销,生活物资短缺……有多未知就有多恐慌。大人小孩全部封控在家里,一时间有点懵。刚开始的日子甚至很混乱,睡的黑白颠倒,一日三餐变成吃饭吃饭总是在吃饭。我那段时间增长的体重到现在都没再减下去。看似神仙般的日子,其实过得身心俱疲。 《安妮日记》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写的日记。安妮在13岁的生日收到一本心爱的日记薄,为此她决定开始记日记。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的日记应该是怎样的?我想应该是粉红色的,朦胧的、梦幻的、美的。然而,安妮的13岁,是在1942年,那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安妮一家人是德籍犹太人。为了逃避搜捕,他们躲进了一间密室,与外界的唯一连接是爸爸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深夜送来生活物资。白天在室内也不敢活动,以免被发现,因为与密室连接的是一个工厂。他们只有在晚上等工厂的工人全部离开后,才可以在密室里自由活动。然而,任何一个声响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大家就像惊弓之鸟囚居在小屋内。这一躲就是25个月,直到这间密室被发现,他们被送到集中营,安妮的日记被迫中断。15岁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后来唯一生还的安妮爸爸整理并发表了安妮日记。这本书让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有爸爸的爱的教育,有女孩子青春的叛逆与成长,也有一起躲在密室的三个家庭八个人的患难与摩擦。但此时此刻,我想说的特别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安妮他们被困在密室二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尽量地有计划、有规律,即便现实充满混乱、磨难,恐怖,即便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着,但是今天他们依然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读书和生活,并且自觉遵照执行。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有些事情如果把它当作任务,那么坚持下去会很难,因为人都不喜欢被迫感。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一种需要呢?生存的需要,活着的需要?记得那年疫情在家,女儿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摆到客厅电视的旁边,最后书撂起来的高度超过了她的腰。开学前让我给她和看过的书拍了一张合影,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安妮说:“内心深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寂寞。成年人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有把握。”从学校回来,我告诉自己必须重视一个问题,封闭在家更要重视孩子包括自己的心理建设,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有些事要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成长。人类历史上类似疫情这样的灾难从未间断过,这不是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对我们来说,是磨练也是考验。这样的话说出来似乎特别没劲儿,但是我今天试着很认真地对自己说了一遍。类似这样的道理,即便书上都有,即便大家都懂,但是在特殊的场合,说出来,多重复几遍,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相信我,碎碎念可以增强信念感,甚至可以增强免疫力。 当大人们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孩子们已经吃够了红萝卜,当网课上得鸡飞狗跳,让我们试试和安妮聊个天,听听她的碎碎念。我常常闷闷不乐,却从不绝望。我把这种躲藏的生活看成一场异常有趣的冒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每天贫困匮乏的生活都是我日记的有趣素材。我下定决心过一种与其他女孩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最危险的时刻,我也必须微笑面对。来吧,安妮宝贝们,让我们一起玩一场密室逃脱的游戏!

11/182022

感性中带着理性的你更美

作者:张洪丽 此次分享的是「美」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的作品《学会提问》,作者尼尔·布朗是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而作者斯图尔特·基利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了解了作者也就不难理解书中除心理学外,多次运用法律逻辑学中的三段论去推理论证,用心理学与逻辑学的理论加案例模式引导我们理性。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嘈杂、混乱,不缺乏观点但缺乏理性,这就需要我们锻炼淘金式的批判性思维去选择,不让嘈杂的观点左右你的情绪。正如我们面对网上的明星娱乐瓜、社会时事瓜总是需要让热点飘一会,理性吃瓜。当你看到这些新闻能第一时间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时,证明你还是比较理性。一、这个新闻真实与否,这样说有何道理?二、如果认同这一价值观,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三、他提供的证据效力如何?只有这样仔细评估后的自我判断才能颇具理性,自己的情绪以及价值观才不会被随意左右。如今短视频的快速,让汲取碎片化知识的你多少会有点茫然。放下手机的那一刻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看了什么?貌似有个很惨的老人、宝妈、外卖员等等,但是学会慢思考,不断运用淘金式的批判性思维去甄选时,你不仅会发现感性不是坏事,带着理性的感性会很美----智慧美!无论结局如何,只要开始了甄选,那么你甄选的过程就是向大数据展示你智慧的过程。当然书中也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属性,亦即互动性,如果只盲目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却不能激发出令人满意的对话,这时就需要注意自己提问与倾听的策略运用。书中案例一再引导我们提问时注意倾听,让对话者积极、有意向将对话继续,这时候不能为了追求结果而毫不在意的盘问。既然是对话则需要享受过程,在定论点、找论据、推证明力的过程中探寻彼此的价值观,让话题继续,让真理明晰。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越多的运用批判性思维之后,你会越来越包容,尊重不同的价值观。你会发现语言的魅力在于真诚且舒服,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所以让我们一起练习批判性思维打开心世界,遇见新自己吧!

11/092022

《我们仨》: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家人相伴

作者:吕晓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书读到最后,看到这些话,有些唏嘘和伤感,此时的杨绛先生已经92岁,一个人回忆着、记录着与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三人之间六十多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点点滴滴。    正如书中所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放下书,撇开三人失散这部分的沉重,留给自己更深刻的画面还是杨绛和钱锺书夫妻二人在英国牛津、法国巴黎求学的快活日子,以及女儿钱瑗出生后,一家三口相伴生活的其乐融融、各种有趣的场景。    我们仨的发光点:   Pop钱锺书先生:自叹“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对妻子杨绛说的“不要紧”三个字,深信不疑。和妻子分离,写信很勤快,必详细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   Mom杨绛先生:清华借读半年时间,游遍了北京名胜。平时看书,看到可笑处并不笑,看到可悲处也不哭。修好Pop 做的种种“坏事”(打翻墨水、台灯砸了,弄坏门轴)。   圆○:Mom的生平杰作,Pop认为的“可造之才”,爷爷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着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成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我们仨的趣事:   趣事一:Pop和Mom二人在牛津读书期间,每天都出门走走,早饭后,得出门散散步。晚饭前,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二人称为“探险”去。   趣事二: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爸爸是她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爸爸爱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东西,总说“Baby no eat”,她渐渐听懂了,迸出了自造的第一句英语:”Baby yes eat!,她那时约六岁。   趣事三:我们仨喜欢“下馆子,格物致知”,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Pop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会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干什么,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的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趣事四:我们仨喜欢把家中琐琐碎碎的事儿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者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 “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趣事五: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阿瑗回家,我们大家就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 ”把玩欣赏。   林语堂曾说:“幸福无非就是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跟爱人聊聊家常,四是陪孩子做做游戏。”听起来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儿,最简单却是最幸福。   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钱锺书心思细腻,体贴妻子,杨绛无限包容钱锺书的孩子心性,二人称得上是神仙伴侣,与孩阿瑗在一起时更是其乐融融,钱锺书从来不摆父亲的威严,陪女儿一起玩闹,比女儿还顽皮。   就如本书第二部分一开始的场景:“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的正酣。Pop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负我!”阿圆理直气壮的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Pop在阿圆的房间“搞破坏”,阿圆的床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着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站着一双沾满土的皮鞋,皮鞋里塞着毛笔、画笔、铅笔等等东西,这样的场景,你能想像的到“搞破坏”的人已经八十岁了吗?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有家可回,有人在等,这便是平淡而温馨的幸福,家人或许不是最懂我们的人,却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对待家人,陪伴胜过语言,行动胜过承诺,相守是福。

11/012022

书香十月·清霜却暖

    盈享书舍  《安妮的日记》紧张的疫情封控仍无法阻挡“盈享书舍”学习的脚步。就如英桃小子分享的《安妮的日记》,生日本应是生的希望、胜的曙光,却不想主人公安妮为躲避纳粹恐怖统治被迫躲到密室25个月。这里没有物资、没有光亮,但有来自家庭优雅的教育、邻居暖暖的爱以及即使没有活的希望却依然坚持学习的自律。的确,没有什么能比精神富足更能让人心安神定!   《四面墙》这种心安神定必然需要一砖一瓦的金字塔加码。例如,身陷囹圄时我们要思考人性,审视别人也要反省自己,练就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他人的包容力。就如阿凡达李分享的《四面墙》,虽经一番寒彻骨不一定会有梅香扑鼻,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有些时候“不可不来,不可再来,哪里有权威,哪里就有卑微”。心被撕裂后的抉择才能让我们定义出自己内心确信的友情、真理、道德与尊严!    《学会提问》 特别是在信息喧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甄别。就如尼克理丽分享的《学会提问》一书,我们要学会理性对待你所接收到的观点,用淘金式的批判思维去做到有效沟通和高效汲取。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辨别包容别人的价值观,打开心世界遇见新自己。  《我们仨》 精神世界辽阔了,格局也就大了,又怎么会让世俗之事扰乱自己平静的内心呢。譬如吕小秘在分享《我们仨》的时候既道出了自己小家的幸福,又传达了杨绛先生一家生活态度、精神世界和处世理念等,只有你是积极的,乐观的,强大的,才能笑看风雨,让每一天都活得充满期待。 《北上》 金子塔的世界经历风雨,有痛彻心扉、幸福美满,有小我、小家又岂能让大我、大家的人文情怀、爱国情操、家国情怀缺席呢?灵魂写手明明带来了《北上》,主人公“小波罗”的考察旅,也是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旅;是寻根的终结是运河衰落的开始;是百年大运河的精神图谱也是民族旧邦新命。 无论你多么平凡,生活的乐趣均需自造,我们可以用家人朋友的爱造就幸福,用挫折苦难磨砺意志韧性,用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人格精神武装头脑,让平凡不平庸,让十月清霜却能暖如朝阳!

1234 共38条 4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