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律师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律师文化
09/262022

文化自信、民族意识——所及未之深,所悟亦浅

作者:张洪丽 国学经典先人的智慧万古的沉淀,历史的见证后世的财产! 和郭先生的日常“视频粥”里总是会散漫的跳出些无关生活与工作的话题,有名人轶事,有四书五经,也有社会时事。开心的时候我们共同探讨我喜欢的书籍诗词,他的股票行情,为柴米油盐的生活增加点调味剂;不开心的时候他会带我聊点名人事迹,说点社会时事,为忧思难缕的生活加点油鼓点劲。现在甚至想不起是哪一支话题让我买了稻盛和夫的《心》,也许是因季羡林先生曾评价他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又或者是因为他被誉为“经营之圣”,白手起家创办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78岁高龄拯救破产的日航,仅用一年时间做到盈利1800亿,不断地创造着“奇迹”。想看看他如何带企业破局?想学学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性……  心到底是什么?是心脏、是思想、是感情、还是谋划?稻盛和夫说“心是良心”——《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初读《心》总觉得多少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他说心是良心,是真善美,感谢的话要做到脱口而出。再入《心》则体会到心境的格局,无我利他之心是成功的根源,心灵塑造现实,心灵驱动现实。再体会,你会发现他的思想越看越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相契合。稻盛和夫说:我所依靠的,无非就是东方圣贤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的确!关于如何提高心性?500多年前,我们就有“阳明心学”,我们总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身养性;常怀感恩,积善念行善,做君子走正道。稻盛心学也无非就是这些,他的“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每一项都能找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出处: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出自《中庸》;2.谦虚,不要骄傲——“谦受益,满招损”出自《尚书》;3.每天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 学而》;4.活着,就是要感谢——“投之我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5.积善行,思利他——“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出自《传习录》;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出自《传习录》。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么神奇,不到100万字却包罗万象。多么朴素的道理,为什么会被别的国家重视并加以运用和宣传?结合前不久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再去看这本书,徒增了许多感慨与惆怅。为身为华夏文化的继承人而自豪,先人的智慧万古的沉淀,历史的见证后世的财产,但又为身为华夏文化的继承人而汗颜,我们是否真正能承千年之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写上面这些,仅是自己所理解的,所及未之深,所悟亦浅,没有任何冒犯稻盛和夫的意思,他的伟大也是世所认同的。只是想表达,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历史意识、民族意识,让中华传统文明与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撑。 

09/262022

读完苏东坡传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作者:李成龙 1最早接触到苏轼的文章是他的《赤壁赋》,我当时心中都不禁感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出如此文章。盈享书舍的分享会进行到第六次,这次我选择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通读此书后,我对于苏轼的了解进一步加深。用林语堂的话来说,我们想了解一个在世的人不容易,因为在世之人的故事还未完结,我们并不可知他/她是否还有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也无法对其做评论,但是对于已经故去之人我们却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这个人的生平种种,我们通过拜读他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完完全全的认识这个人。苏轼的生平,我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苏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响当当的名人,对他的解读和研究非常之多,这里对于感兴趣苏轼的朋友推荐康震解读苏轼。我想分享我眼中苏轼展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其诗中的禅宗精神。  2 首先截取我最喜欢的《赤壁赋》中的几段话。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的一生是极为精彩也是极为坎坷的一生,苏轼少年成名,但在成名之后却一路坎坷,先后遭遇贬谪和至亲至爱之人的离去,对其打击非常巨大,也是在这样巨大的打击之下,也成就了苏轼有如此通透豁达的一生。 3 苏轼追求快乐的方式非常简单——只要是让自己舒服的,即为美好。苏轼在大自然中处处都能见到美,我仿佛也从他的诗中也品尝到了荔枝的甜、生蚝的鲜、椰子的;花草树木美、风吹草动,闲云野鹤,他都能发现其中之美,然后即兴赋诗一首“春江水暖鸭先知”。他的生活就是一种享受,活着一天就快乐一天。苏轼形成了一套审美能动性的生活艺术,在任何时候,他都是“无条件的快乐”,不像我们现在的人,一定要等到发工资才快乐、等到涨工资才快乐、等到当领导才快乐。苏轼不是,他永远不等待,而是当下就快乐。无论苏轼到哪儿,他都把自己当成本地人,他到惠州,说自己前世是惠州的一个书生,想要在惠州安家。在宋朝被贬谪的官员里,一般人都还想着回去后要怎么样,但苏轼不是,他被贬到哪里,哪里就成了家。苏轼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任何时候、在时代的洪流中,身边的环境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当然可以关心国家大事,但没必要去过分关心,因为我们即使了解,也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我们可能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在公司,但公司的事情我们也控制不了;可能应该关注自己住的小区,但小区的事情我们也控制不了,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家庭。但是有时候我们甚至连家庭都控制不了。苏轼说:“那我就把自己当下的事情过好就可以了”现代人好像对外在的东西太过关注,尤其因为现在有了微信,充斥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总是被信息带着走,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禅宗思想对苏轼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中,他写道:“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这里不仅有对生命“无身则无疾”这种《金刚经》式的禅辩,还有对于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脱,也是苏轼顿悟禅宗思想的表达。佛说:“众生是未顿悟的佛,佛是顿悟了的众生”。我想当时的苏轼已然顿悟。 4 苏轼说:“快乐是生命的真谛”。任你官有多大、有多少钱,都是没有用的,官大买不来快乐,钱多也消不掉忧愁。苏东坡告诉我们,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如果你活着不快乐,愧对自己的生命。

09/262022

手捧六便士,做个脚踏实地的幸福人

作者:吕晓孟 被名字吸引买来了《月亮与六便士》,心里想着该是很美的一幅画配很美的一个故事,然而一本书读下来,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撇开“三观”不谈,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毅然决然的抛开一切,为了画画的决心和偏执着实让人震撼。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本文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工作,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两个孩子健康快乐,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渴望和羡慕的美好生活。然而,在婚姻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有了外遇而抛弃现下的生活,然而当“我”受斯特里克兰夫人所托去巴黎寻找时,发现其实斯特里克兰到巴黎只是为了画画,而非众人所猜测的有了外遇。此时的斯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只有德克·斯特洛夫是斯特里克兰的忠实拥护者,认为斯特里克兰是个画画的天才,在斯特里克兰生病命悬一线的时候,把他带到了自己家里悉心照顾,然而,斯特洛夫夫人竟然爱上了斯特里克兰。最后,为了成全自己的夫人和斯特里克兰,德克·斯特洛夫离开了家回了阿姆斯特丹。再后来,斯特里克兰离开,斯特洛夫夫人自杀了。斯特里克兰离开巴黎到达马赛,最后到达塔希提岛。在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和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倾尽心血的作了一幅壁画,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若是年少时期的自己去读这个故事,会被主人公抛弃一切追逐梦想的勇气所触动,并深深的被鼓舞,一定认为自己绝不会被六便士所牵绊,可以勇敢的追寻自己的月亮。甚至可以不顾父母的劝阻、朋友的劝导,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抬头仰望自己的月亮,即便过程中遭受了挫折和磨难,碰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肆意潇洒的做真正的自己,我的世界我做主。然而,青年成熟期的自己读这个故事,依然佩服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抬头仰望自己的月亮的坚持不懈,为他的执着精神所折服。但这些却是抛开了他抛妻弃子、忘恩负义、始乱终弃等这些让人所不齿的种种行径,就如同书中所说:“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默默的在内心问自己:“可会舍弃了六便士,扔掉所有阻拦自己的东西,一心逐月而去?”一个很坚定的声音在回答:“不会,做不到,凡夫俗子一个”。做不到,我们不妨在现实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努力,也未尝不可,在有了六便士的基础上,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我们“不得不”上班,“不得不”结婚或者生子,“不得不”供养房贷……,大多数的我们都选择了平凡的生活,不像斯特里克兰,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抛弃一切,没有极高的天赋去成就一个非凡的自己。但是,找到一份心仪的职业,一个喜欢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热爱的兴趣,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充实有趣,自得其乐,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月亮,虽然小却也明亮。最重要的是,我们手捧六便士,做个脚踏实地的幸福人!

09/262022

你有怎样的《目光》看待世界,就有怎样的格局《自造》人生

作者:王洪英  一周六陪女儿去剪头发,为了打发无聊的等待时间,我随手带了这本书《自造》。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想随便翻翻,结果一下就看了进去。不知多久女儿站在我身边问:“妈咪,怎么样?”我抬头瞄了一眼:“哦,这么快。”女儿用‘无大鲨鱼’的眼神看着我。我放下书围着她转了一圈说“这本书很不错,推荐给你看。”结果给我飞来一个白眼。“走啦,回家吃好吃的。”其实心里念叨着“赶紧的,别耽误我看书。”回到家窝到沙发里一直到读完。尽管书里陶勇医生多次提醒,不可以熬夜。但还是不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就像一次入心的聊天,一段动人的讲述,不可以停下来。二敬一丹老师为陶勇医生的新书《自造》作了序。开篇第一句:“我忍着,没有去摸陶勇的手。”我内心抽的疼了一下。我想起了2020年陶勇医生的那场飞来横祸。一名曾经的患者拿着菜刀走到正在看诊的陶勇医生的背后,突然连砍两刀,陶勇医生意识到是被人袭击了,他拔腿冲出诊室。头部、左臂都被砍伤的陶医生满身是血,从七楼诊室逃到走廊尽头,再逃到楼下,丧心病狂的歹徒不顾一路见义勇为的医生和其他病人的阻挡,一路追、一路砍,直到一名快递小哥英勇的拦住歹徒,一名护士趁机把陶医生连背带拖地扶进一间办公室反锁上门。头部、后脖颈、左右手臂、多处被砍伤,左臂和左手受伤最为严重,神经、肌腱、血管两处断裂,七个小时的手术,两周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陶勇医生经历了什么?真的不敢想。陶勇医生是眼科医生,他的手是操作精密仪器的手,是做精准手术的手,他的手曾为多少人带来光明。这一伤,痛彻心扉。陶勇的好朋友李润说,像陶勇这样几乎把他的全部都投入到了他的事业,遭此劫难,我不确定他会不会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我害怕他从此一蹶不振。虽然手术很顺利,但是陶勇医生却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结果,即再也无法亲自操刀进行高精度的眼科手术了。遭此劫难,死里逃生,即便躺平也不足为怪吧。然面仅仅三个月,身上的伤疤还那么醒目,陶勇医生就已经恢复了精神,投入到了医学科研领域。这样的人得有一颗多么坚定的心啊。他的坚定让所有的困难都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他的坚定让时而迷茫、时而脆弱的我心生惭愧。我合上书本,闭上双眼,有光照来,内心明亮了许多。三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些梦做着做着就醒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这是怎么了?,emo,是吗?陶勇医生说,有一种病是医学束手无策的,那就是困惑。困惑给人带来的痛苦,不亚于疾病。金庸笔下的金笛秀才余鱼同,英俊潇洒、武艺高超,暗恋红花会四当家的文泰来之妻,因为痴念迷失了自己,因为善良而自我怀疑,从此自暴自弃,自杀式的救奔雷手文泰来,想以惩罚自己来救赎灵魂,最终把自己烧的遍体鳞伤,容貌尽毁。余鱼同发现身体的痛丝毫不能取代内心的焦虑,他又选择少林寺出家,以此求得心灵的宁静,但还是不行,依然拧巴,依然纠结,依然不痛快。最终余鱼同回归了红花会,和众大侠一起坚持最初的信和义,回到了那个有着少年气的金笛秀才。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走出困惑的人生沼泽,可能不需要干掉困惑,而是选择一个更紧要的目标,转移情绪,像金笛秀才余鱼同一样,“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陶勇说,舶来的人生观可能让困惑更加困惑,人们需要一个自己发掘出来且长期适合自己的人生观。怎样抵制困惑呢?看完《自造》这本书,我总结了一句话,那就是,谁的人生不困惑?带着这个反问句和你的困惑一起前行吧。四陶勇有一个朋友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他是一位少年天才,年纪轻轻就是正高教授,他的直接领导是院士,陶勇每次跟这位朋友一起,都内心受挫,人家又发了SCI文章,科研成果又评上了国家级的奖项。跟这位朋友在一起总觉得有压力,有紧迫感。直到一天听到这位朋友的助手说,他时常听到楼上有人说话,陶勇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他的助手面色紧张的说,其他人都没有听到,因为楼上根本没有人。医生的职业本能,让陶勇引起了警惕,经过向精神科的专家咨询,他的这位朋友得了幻听,而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这件事之后,陶勇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总看到人光鲜的一面,看不到人家背后的压力,其实“压力山大”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陶勇喜欢哲学,学习哲学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平衡。他说,在比较中失去的,要在存在中找回来;同样在存在中失去的,要学会在比较中找回来。医生这个职业让陶勇接触了太多的病患,也看到了太多的苦难,可能正因为如此,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通过从医,把每位病人的病例、人生故事和自己读过的书串联在一起,从中体会到更多平衡的道理。陶勇管这个叫做职业窥镜。我听到过很多律师都会拿自己的工作和医生打比方,但说得最多的是律师和当事人谈案就好比医生接诊,当事人选择律师就好比挂号,是选专家还是选普通医师,这是一个谈案技巧的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借用陶医生的职业窥镜。律师这个职业和医生更多相似的地方在于,接触到更多的暂时处于人生逆境的人们,看多了人生百态,见多了不同的人生境遇,以职业为窥镜,在存在中比较、在比较中找寻平衡,也许就活得更加通透了。五因为暴力伤医事件,我知道了陶勇,不久就看到陶勇写了第一本书《目光》。名人出书不足为奇,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没有看他的书,我担心是发酵效应,所以期待并不高。一次偶然,在微信读书上看了几页电子版的《目光》,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赶紧买来纸质书。由《目光》到《自造》,我感受到陶勇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是先进典型,也不是模范标兵,不是触不可及的光辉形象,是他的平和从容,这种平和从容源自他内心的无比强大和坚定,这种平和从容打动了我。看陶勇的书,感觉他不像是医生,更像是站在高处的朋友,他站在高处但又很接地气,多复杂的医学知识,多生僻的哲学道理,他讲起来就变得很好接受甚至很有趣。他讲熬夜的害处,“当你过度消耗身体,脑袋里面的细胞就会“死”给你看,提前脑萎缩,你还敢没完没了的熬夜吗?”听完后,你可能一笑,但不能了之。每当熬夜的时候,也许就有一个声音跳出来说,“嗨,哥们儿,你还敢没完没了的熬夜吗?”“陶医生这样的人是很难很难的,成为陶医生这样的人是很难很难的,但见贤思齐还是要见贤思齐。读这本书,至少可以先完成‘见’,后面的事还是要我们自己修行。”这么高级的话当然不是我说的,这是李诞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口头修行,不如躬行“自造”,让我们擦亮目光,一同看见。我是盈科律师王洪英。今天你熬夜了吗?据说好好睡觉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哦。

09/262022

To Kill A Mockingbird—教育、勇敢与正义

作者:邢怡明《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 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  作品荣誉 1961年,《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的第二年,就荣获当年的普利策奖(美国小说界最高奖)。1962年,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影响深远,意义非凡。1991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的“曾经给予人生影响的书”的调查中,《杀死一只知更鸟》位列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圣经》。2015年,《杀死一只知更鸟》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销量突破4千万册。《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中学指定课外读物、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奥巴马曾公开将这本书送给其女儿,贝克汉姆女儿小七的名字哈珀,更是取自这本书的作者哈珀·李。诸多荣誉加身,皆是因为此书中有人们所想要的教育、有人们所期待的勇气、有人们所渴望的正义。 知更鸟 作为一本故事性、趣味性十足的小说,这本书并不深奥晦涩,但文中的金句却屡屡发人深省。《杀死一只知更鸟》以一个六岁小女孩斯库特的第一人称视角著成。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父亲阿蒂克斯年轻时是一名神枪手,因为自己童年射杀了一只知更鸟,而产生了负罪感。他告诉孩子们:“知更鸟只是哼唱美妙的音乐供人们欣赏,什么坏事也不做。它们不吃人家院子里种的花果蔬菜,也不在谷仓里筑巢做窝,只是为我们尽情地唱歌。所以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犯罪。”“怪人”阿瑟·布·拉德利是一只“知更鸟”。小说第一部分以斯库特与哥哥杰姆和朋友迪尔在假期中对镇上的“怪人”拉德利既着迷又害怕这一感情引出了这只“知更鸟”。拉德利足不出户,也未曾做过任何坏事,却成了小镇上孩子们童年的恐怖象征。他其实只是一个因年少时犯过错,而被家人一关就是十几年的聪明、善良的孩子。拉德利给孩子们送礼物、帮杰姆补衣服、给库斯特盖毯子、在遇到尤厄尔袭击时,挺身而出,救了杰姆。但就是这样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却是小镇人们口中“恶毒的幽灵”。黑人汤姆·鲁滨逊也是一只“知更鸟”。小说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父亲阿蒂克斯作为一名律师为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汤姆被尤厄尔诬告强奸了自己的女儿,即使阿蒂克斯作为辩护人找到了汤姆无罪的证据,并将证据与事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但最终黑人汤姆得到的仍是一份有罪判决, “知更鸟”汤姆也因不满判决在当晚逃跑而被射杀在枪下。究其案件原因竟是因为种族歧视,黑人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赢得诉讼。 教育 “如果我不去为黑人辩护,我在镇上就抬不起头来,我就不能在立法委员会里代表这个县,我就不能再教导你和杰姆如何做人。”身教始终胜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阿蒂克斯作为一个父亲,他是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化身。在教育孩子时永远是行动在前。他教育孩子,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但会控制底线,决不允许他们作出一些不当的事情。在与孩子沟通时,他不是以一个上位者的姿态去训斥、教导,而永远是以一个平等的态度,去倾听,去交流。面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家长要做的永远都不是含糊其词,而要黑白分明,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 勇敢 “你不要以为手中拿着枪就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你知道什么是正义,并坚持不做不义的事。”“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勇敢从来都不是拎起武器闷头直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从来也不是勇敢,它是冲动、是暴力。即便结局早已注定,但是不能缺乏开始的勇气。这是勇敢,勇敢是一股信念,是一股坚持自己,坚持正义,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面对的信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敢,才能一步步地减少悲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敢,才能一步步消除偏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敢,社会的浪潮才在不断发展。 正义 “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康德曾说:如果地球上失去了正义,那么一切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我看来,正义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人人都渴望正义,但却求而不得。阿蒂克斯是位律师,为了他的职业、为了他的孩子、为了他心中的正义,在明知黑人在诉讼中一定会败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选择为汤姆辩护,并竭力为辩护寻找证据,他用正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即使这件事情会受到每个人的反对,可他依然坚持。因为他的目的是为正义代言。明知道自己会失败,但他仍然想要试一试,他愿以一己之力对抗当时的整个司法体制、对抗整个世界。查尔斯·兰姆:我想,律师也曾经是孩子。这是书的开篇语,是的,律师也是血肉之躯,律师也曾是孩子,律师也有心中的那份天真与正义。作为一名律师,一名刑辩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有时也为民众所不理解,人们会说律师为他们辩护就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其实不然,律师辩护是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与其他合法权利,律师如果保护的是他们的非法权利,那律师也许就需要同行来为自己辩护了。也许只有当自己成为了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会认识到律师的作用,律师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个时候只有律师可以帮助你,只有律师是可以信任的,只有律师是在为你辩论的。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而奋战。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不要让正义孤单,要陪正义做个伴。

09/262022

契约只为自由与更好的生存

作者:张洪丽 世事如书,思辨明智;尺璧寸阴,钩深极奥。《社会契约论》的再阅读领会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正解,书读百遍并非简单的重复。经历过一些事,走过一些历程后的阅读,吸收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会截然不同。大学时阅读此书除了哲学的晦涩与枯燥还多了一些缥缈和遥远。尤其是在不清楚作者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经历后,无法想象一本巨著,如此博大的胸怀和超前的思想也可以出自平凡的小人物。01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去世得早,自幼由姑母抚养。他在法院书记官处学习过法律,当过雕版学徒,也做过听差、小职员等尝过生活的艰辛,亲身感受到封建专制下下层人民的苦难。同时也以大使秘书、作家等身份出入上流社会,目睹了贵族们的穷奢极欲、仗势欺人,从而也认识到扼杀人们生来追求自由平等天性的根源以及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之处。1754年,卢梭发表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引起欧洲巨大震动,文章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进一步论证了用暴力推翻专制政权的合理性。1762年出版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这两本书的出版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当局的谴责,法院通缉、教会声讨、书籍焚烧接踵而至。最后,卢梭在残酷迫害下不得不放弃日内瓦公民身份,一度在英国居住后又回到法国,写下了著名的《忏悔录》,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进行分析,批判自己的一生,分析了自己对平民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这就是卢梭的一生,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受人膜拜,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 02  其实,卢梭并非社会契约思想的第一人,他是继格劳秀斯、霍布斯之后的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和系统化者。他认为,社会契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当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障碍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维持生存的能力范围……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将他们分散的力量联合成一个整体,在共同的目标下采取统一的行动,从而使自己强大到足以克服任何的困难。”同时,卢梭还认为主权是绝对的、不可分割与转让的,是公共意愿的体现,公共意愿即使在遭受执政者藐视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并且这样的契约一旦建立,任何人都毫无例外的必须服从公共意愿,政府只是执行公共意愿的工具而已,是为公共意愿服务的,从而宣扬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书的开篇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处在枷锁之中”作引,思考到底何为自由?我们首先有自然自由即天然的自由,一种无欲无求的幸福状态,但是这样的自由随着人类发展难以为继。因此不得不相互出让权利,这种出让并非被支配的出让,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人民权利,使出让能双倍的利返于民,这就是政治自由。这相当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分别与其他成员缔结了契约,这样的契约自由之下,会形成一个大众的道德自由,只有道德的自由才会使人类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定的法律,才是自由。上述社会契约一旦达成“找到这样一种联合形式:它在利用集体力量保障每个成员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同时,又可使每个成员在联合的过程中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由,并只服从于自己的意志”并将自己的一切权利置于整个集体中使之成为法律得以落实,这种联合形式就是一个人为的集合体,当它发挥积极作用时便形成了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在民。显然“公共意愿”成了社会契约的核心问题,卢梭将法律看成是公意的体现,这里的公意并非简单的公众意愿之和,而是扣除众意中相异部分的相同部分,是永远正确的。如果你的意见与公意不同,那你必然不是理性的思考。  03  但是卢梭所说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毕竟国之大事众口难调,很难有一致的意见。因而政府形式的确立、立法权交给谁都至关重要。他认为立法权应交给极高智慧又高瞻远瞩的人,这显然将立法者局限在了少数精英的范围内,如果没有以适当的方式控制制度和立法程序,人民主权就容易流于口号,法律也难以代表人民的意志,难以实现其普遍性和公正性。这就体现出卢梭观点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尽管如此,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探索,超前于主流思潮的研究精神仍然是值得赞赏的。卢梭的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等观点影响后世民主制度的建立,他这种美好的国家观很接近我们中国的以人性为善的国家想象,卢梭强调的公共意愿标准远低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若每个人都用超乎公共意愿的理性约束自己,那么是否将实现老子的圣人之治,无为无不为,顺其自然,使民自化。即便如此接近,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在当时的我国却并不流行,但是现代中国,国情不同,契约精神也已实际地渗透于宪政关系中。例如他认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我们实行公有制也与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不谋而合。又如他主张主权在民,我们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入宪等等。社会契约论的理念让人们意识到宪政并非立法者的活动,是人民大众的活动,只有人们意识到宪政对于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时候,宪法的真正效力才能发挥出来。  04 所以无论是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关系还是经济生活的法律关系,他们都是大众“意思自治”的契约结果,传播的是互利合作的法律价值。卢梭的部分设想在我国政体和法治中得以实践,足以见《社会契约论》仍然是政治共同体来源和合法性的主理论,民主法治建设应该是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一生为之献身的事业。正如舍友阿凡达李提问的“人生的意义到底为何?”,或许正是因为每个人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了不同使命,才会使意义成了一个问题……

09/052022

忠诚、守信和担当,是职场中立足之本——从《送给加西亚的一封信》说起

《送给加西亚的一封信》也译为《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是十九世纪就开始在北美出版的一本书,2007年首次在中国大陆是出版,说是一本书,其实只是一本小册子,是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著,讲述了美西战争中一名中尉送信的故事。【小贴士】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的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政府,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此时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经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要求惩罚西班牙,4月24日西班牙首先对美国宣战,次日4月25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最终西班牙请求停战,美国获胜。这次战争使美国获取了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的古巴和菲律宾群岛。书中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并取回加西亚将军的回信。可是加西亚正在丛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此时,挺身而出的是一名普通军人中尉——安德鲁-罗文,在突然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不讲任何条件,也没有询问任何问题……凭着智慧和勇敢,以满腔的热情克服困难,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最后胜利完成了任务。“送信”,后来已成为一种象征,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获得成功。在二三十年前,没有网络,知识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纸质的书报杂志,当时像《送给加西亚的信》、《谁动了我的奶酪》、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等这样的小册子读物,是当时的畅销书。对于书中的具体情节,我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但我始终记着书中所透露出的罗文中尉的忠诚、服从、守信、执着、担当、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在如今喧嚣的社会背景下,这些优秀品格仍是我们每个人尤其要追崇的,我认为这也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应该也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在职场中立足的根本。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忠诚、服从、守信和担当几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一、忠诚忠诚这个词,内涵很凝重,也很有寓意。字体的结构,也富含哲理。先看忠字,由中和心组成。心要正,并对准中字。中字,左右均衡,贯穿上下。心居其下,不偏不倚,摆得很正,唯中而尊,构成“忠”字而显现尽责。再看诚字,言字在左,成字为右,左右相伴,密不可分。言为心声,意味着发声,应该能把事情给说好了、办成了,才算是“诚”,否则就是帮倒忙,即便是好心帮了倒忙,也不能算作诚,诚即诚实,诚信,坦诚相待等等,也就是说用心去对待任何事物。只有把忠和诚做到完美结合,认真践行,以事实说话,才算作忠诚。忠诚,从字面意义上,意为尽心竭力,赤诚无私。和忠诚有关的忠心耿耿,忠贞不渝,为国尽忠,忠于职守等等都是美好的字眼。曾经在朋友圈读到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不是出身富贵人家,此生成就一番事业的唯一机会,是选择忠诚和勤奋,你只管努力,其他交给天意。深以为然的同时觉得太有哲理,忠诚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无论是人际交往中,还是在个人信仰中,大到国家小到群体中的个人都需要忠诚。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美德之一。比如说对事业忠诚,对爱情忠诚,对家庭忠诚,对朋友忠诚等等。一个人如果有了忠诚的话,他身边会围绕很多朋友,也会遇到很多伯乐,你会得到很多贵人的相助,这样的话,一个人想要飞黄腾达,或者是想要做成一件事就非常容易。忠诚既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职业良知。指的就是个人归属于团队的义务和职业道德。人的一生归属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家庭以及各种组织。在这种归属中,个人才能得到保护,并发挥自己的才干以获得成功。因此,一个人归属于团体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维护这种归属关系就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忠诚则是维护此种归属关系的最佳与必备的素质。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或是为人处世,忠诚都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每个人、每个团队都须依靠它来生存和发展。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又怎么样呢?缺了忠诚,谁也看不上你的才华,一个人业务能力越大,而缺乏忠诚职业道德驾驭自己,那么,他对团队组织危害越大。在工作中如果你想得到老板的信任,你必须表现出你的忠诚。只有忠于自己的工作,才能建立信任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也需要忠诚,失去忠诚,就会失去信任度,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忠诚也是每个人在团队中的立身之本,是构成团队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才,唯有那种既有能力又有忠诚度的人才方是每一个团体苦心寻找的最理想的人。真正的忠诚,是无悔的。无悔就坚定,无悔就毫不动摇,并一以贯之,不断完善提升。一旦有悔,就会改变信仰,改变追求,甚至会卖主求荣。一个团队或一个部门只有相互间切实做到忠诚,才能同心同德,才能同心同向,才能同心同行,才能患难与共。可见,忠诚是同志共识,忠诚是汇聚仁智。二、服从这里我讲一下忠诚和服从的关系。马云隐退了,接班人为什么不是陆兆禧而是张勇?王石隐退了,接班人为什么不是姚牧民 而是郁亮?柳传志隐退了,接班人为什么不是郭为而是杨元庆?几个案例的共性是:陆兆禧对马云绝对忠诚,姚牧民对王石绝对忠诚,郭为对柳传志绝对忠诚。可是,为什么忠诚的陆兆禧败给了张勇,忠诚的姚牧民败给了郁亮,忠诚的郭为败给了杨元庆?因为,比忠诚更让领导们放心的是绝对的服从。“忠诚”和“服从”的区别是,忠诚更多是对组织,而服从对的是领导,只有“忠诚”的人有时会不服从领导的决策,绝对的服从是“忠诚”的结果。从被柳传志、王石、马云废的“太子”来看,他们都绝对忠诚,但是,不是绝对的服从,所以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发生。难道在一个公司里面,就不能给领导提意见吗?是柳传志、王石、马云心胸狭隘,格局太低,容不下不同意见吗?还真不是,因为梦想无论多伟大,关键还是执行!但是,商场风云变幻,即使有坚定的执行者,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上下同欲者,最需要的是和领导同频共振,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聪明的质疑者。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战场中“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一个能打胜仗的队伍一定是令行禁止,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就是一盘散沙。战场如此,商场也是如此。所以,和能力相比,和忠诚相比,绝对的服从才是这些大佬们看重的。有人说,永远不要说老板错了。为什么?这是偏见吗?不是!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卡耐基在其《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开篇就说,永远不要说别人错了,即使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也从来不会认为自己错了。批评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它会使人采取防御手段,而且往往使其竭力替自己辩护,管理者不服从老板安排的潜台词就是证明领导错了,可是,连罪不可赦的罪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认为错,你要让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老板承认自己错了,这不是痴心妄想吗!其次,老板之所以是老板,是因为他掌握的资源和员工不一样,他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和员工不同。而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你和井底之蛙说天空不是井口大小,它一定说你是骗子,因为它所处的高度,让它天天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小,所以它深信不疑,有些下属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而老板的判断出现了失误,殊不知他自己已经遭遇了井底之蛙的陷阱。“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到的都是事实,但是,都是部分事实而绝对不是真相。有些所谓的聪明管理者犯的最大的错误是,错把自己看到的事实当成真相,而去质疑老板看到的事实。那么,下属就不能给老板提反对意见吗?当然可以,但一定是在老板做出决策前。老板一旦形成决定,管理者请永远记住这句话,在职场让老板放心的第一原则永远是绝对的服从。三、守信古人云“人无信则不立”,上级命令的结果是下级的坚决执行,背后却是上级的绝对信任,他们的信任来自于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间接认可。罗文中尉以他平素的品行为他赢得了送信的机会,以他的忠诚取得了长官对他的绝对信任,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历尽艰险,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他的所立之处。可以说他们双方都在赌,但最后双方都赌赢了。生活中诚信能为我们赢得友谊甚至爱情,工作中诚信给我们带来合作甚至事业上的发展机遇,诚信守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难建立的。和上级、同事、配偶一样,建立信任需要很长时间、付出很大努力,但破坏信任只需要一瞬间、一件小事。就像建楼需要一百天,拆楼半天多。对老板来说,员工的能力很重要,但忠诚更重要。相对而言,忠诚的员工更容易得到老板的信任和重用。守信,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否则有一天当别人把你看清了,也就看轻了。且行,且珍惜。四、担当担当的字面意思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可以作为名词“责任”讲,但现在主要强调担当的动词性,意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就是敢于承担责任,关键时刻敢挑担子,在责任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往大里说,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往小里说,是不怕困难,能担事。就是无论身居何位都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责任担当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古代政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来是考评官员的重要尺度。对于官员而言,身处什么职位就应担负多大的职责,“负大臣之名,尽大臣之道者也”。对于我们作为律师团队的成员来说,担当意味着一定要做好各自的工作,同时,在团队整体工作需要时,要为所在的团队付出、奉献,要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维护整个团队的名誉和利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遇事绝不能推拖、躲避,担当是面对困难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在团队里能力有大小,肯付出是关键。全力以赴胜过尽力而为,尽全力去做,是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责任让人坚强,责任让人勇敢,责任也让人知道关怀和理解。因为当我们对别人负有责任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责任。无论你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你能认真地、勇敢地担负起责任,你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你就会获得尊重和敬意。任何一个人,懈怠了自己的责任,都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麻烦。我们的家庭需要责任,因为责任让家庭充满爱。我们的团队需要责任,因为责任让团队充满战斗力。我们的社会需要责任,因为责任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待工作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他才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对工作毫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责任是一种无法选择的目标,很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选择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而我认为,不管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到这个工作岗位上,既然是我的工作,就应该则无旁贷地去完成,且完成好。因为这就是你的责任,这本身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是一种无法选择的目标。这里我要说说我们的刘主任。我曾经听刘主任讲过,他当年是带着编制来到洛阳,在等待安排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遇上律师体制改革,被改革这个大手推上了律师这艘大船,被动的干上了律师行当,但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刘主任担当起了律师的职责,扛起了律师的大旗,在洛阳律师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取得了我们大家都看得到的成就,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辉煌。虽然我们可能是出于热爱,也可能是出于无奈踏入律师队伍,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达到刘主任的高度,或者只能望其项背,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能够来到了盈科,来到刘主任的团队,可以近距离的向他学习,平等地与大咖交流。刘主任曾给大家讲过的让我们团队的小伙伴勇敢地向前冲,他会给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觉得这应该也是我们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时应有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像送信的罗文中尉那样,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不问前路,只争朝夕,披荆斩棘,勇敢前行!愿我们的每一份耕耘都能终有所获,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 

09/052022

在心上种上爱的玫瑰

缘起那是三月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坐在单位的办公室里敲打着刑法罪名材料,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室外春风摇曳天朗气清,马路上车流滚滚井然有序,人行道上的行人双人成行,在欢声笑语的谈论着什么。你在想什么呢达李?坐在我右隔壁的英桃姐问我。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达李是英桃姐给我起的笔名,我本人姓李,姐姐觉得我酷似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人,因此叫我阿凡达李,有时为了称呼简单就简称达李。正所谓礼尚往来,我也要给她起一个笔名,我问她之前看过什么动画,她说看过樱桃小丸子,又加上她的名字里带一个英字,我就征询她觉得英桃小子这个笔名如何,她觉得这个名字可爱中又带点男孩子那种调皮的个性便欣然接受。这里便是达李和英桃姐的由来。说完了题外话让我们回到英桃姐的问话,我告诉英桃姐最近想写点轻松的文章,或者小感悟什么的,提笔总是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该怎么办。英桃姐说她有一本很短的童话故事书可以借给我看看,也许看完我就有内容可以写了,我问她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大致内容又是什么。她说书的名字叫《小王子》,内容很短一个小时就能看完,并希望我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告诉她读这本书的感受,我欣然接受。第二天早上,来到单位发现我的办公桌上赫然躺着“小王子”。 相遇某天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小小星球,天文学家将这个星球命名为B-612,这个星球太小了,小到只能容纳一个人一朵花一个板凳一只鸭,我们的主角小王子就居住在这个星球上,某一天不知道从何处飘来一颗种子落在这个星球上,小王子每天为她浇水,于是种子变成了玫瑰花,小王子爱极了玫瑰,他想要与玫瑰亲近,但是又害怕自己的莽撞触落了玫瑰的叶瓣,并且玫瑰也时常亮出她长长的倒刺来宣誓自己的厉害之处。玫瑰告诉小王子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玫瑰,希望小王子能保护她。于是小王子用玻璃罩把玫瑰罩起来,他害怕夜晚的风将玫瑰漂亮的叶子吹落。尽管小王子对玫瑰的照顾无微不至,但玫瑰的骄傲让她无法向小王子表达爱意,她的冷漠骄傲和词不达意让小王子心灰意冷。 寻找小王子决定踏上旅程,离开这个从小到大陪伴他的小小星球,在离开的时候,小王子忍不住的回头看向玫瑰,玫瑰却没有开口挽留。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等,这些人让小王子感到大人生活的世界虚伪而迷茫。小王子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地球,他走进一个花园,这里有成千上万朵玫瑰,每一朵都是那么的娇艳迷人,小王子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那颗在自己星球上的玫瑰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玫瑰,她欺骗了自己。 驯化小王子失落的走出花园,小王子遇到了狐狸并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狐狸,认为玫瑰欺骗自己的事情感到伤心。狐狸告诉王子,在王子星球上的那朵玫瑰不是一朵普通的玫瑰,因为你驯化了她,她在你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王子听完狐狸的话感到疑惑,并未明白狐狸话中的意思。狐狸希望王子驯化她,只要王子驯化了她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王子驯化狐狸后,狐狸知道王子有一天一定会离开地球回到他自己那个小小星球,狐狸对王子说你驯化了我,我会感谢你,如果你没有驯化我,那么你对我而言也只是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中的其中一个,我对你也只是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狐狸中的一个,因为你的驯化,让我的世界开始变得不同,我是一只狐狸,我吃的是肉而不吃麦子,在遇到你之前我不会对麦子有任何的感情,但是现在每当我看到风吹过麦田,麦浪滚滚的时候,就会想起你金色头发在风中飞舞的样子,也会想起你。狐狸说完这番话王子突然明白自己星球上那朵玫瑰对于自己的意义,因为她训化了自己,自己也驯化了她。于是王子又一次走到了那个玫瑰花园,他大声的对着花园里的所有玫瑰说,你们很好看,但是你们不是我的玫瑰,你们没有驯化我,我也没有驯化你们,你们只是千万朵玫瑰中的一朵,而我星球上的那一朵玫瑰只有我,而我也只有她。 归去 在读《小王子》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包裹着我,让我如鲠在喉难以下咽。在读到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之后,才后知后觉的明白了驯化的道理。驯化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成长,一种包容,一种经历。这样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烙印,使得在发生或者遇到某件事情后想起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王子的小小星球其实也是王子的心,王子用心照顾玫瑰的时候,玫瑰也把根深植进王子的心,但是玫瑰的根扎的越深,身上的每一根刺也会对王子造成的伤害越深。王子离开星球去找寻爱的意义,最终才明白把心留在了光年之外的那个小小星球上。希望每一个小王子都遇到自己的玫瑰,也希望每一朵玫瑰在遇到自己的小王子时,不要用自己尖锐的刺掩盖了自己温柔的心。谨以此文感谢英桃姐给阿凡达李提供的灵感。

09/052022

在法的门前,读卡夫卡的《审判》

作者:王洪英  ——It’s very Kafka.——What?不急,先听我讲故事。约瑟夫·K是一个银行高管,在他三十岁生日的当天,清晨起床后,他没有等到女佣每天准时送来的早餐,守在他门口的是两个穿黑衣的看守。他们告诉K,他有案在身,但不告诉他犯了什么案,因为这并非看守的职责所在;他们提醒K,最好把好东西包括身上的高级睡衣都交由他们保管,如果交到仓库会被拍卖并被一层层地雁过拔毛;他们通知K,他被逮捕了,等待他的是举足轻重的审判,但是被捕并不妨碍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荒诞、不合逻辑,是吗? ——It’s very Kafka.——Why?我们接着往下看。一个周日,K按照电话通知去参加初审。地点在郊区的一条偏僻的街道上。仅此而已,没有告诉他楼栋号,也不知道审讯室在几楼几室。K走到一个院子,里面有四个楼梯口,还有一条走道通向另外一个院子。K站在院子中间,审讯室在哪里?他想到了一句话:罪过对法院存在一股吸引力。那么审讯室就应该位于偶然选到的楼梯,偶然走进的房间里。K就按照这个不合逻辑的逻辑来到了审讯室。预审法官的第一句话问他是不是室内粉刷匠。接下来整个庭审变成了K的一场控诉,他说这是一次无中生有的诉讼,他痛批了对他逮捕和初审的全过程,他最后说:你们这帮恶棍,我把一切审讯都赏给你们。最后,初审在预审法官的一句“你放弃了对被捕者必然会带来的好处”中结束。混乱、无厘头,对吗?   ——It’s very Kafka.——You know?经过第一次的初审,K看似不以为然,而实际上,亚马逊河热带雨林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一个扰动发生了,龙卷风还会远吗?第二个周日,K并没有接到任何来自法院的消息,但他认为应该有一场审判在等他,他主动来到法庭。得知不开庭后,他又让听差引领来到位于阁楼上的法院办公室。虽然没有见到法官,但空跑一趟的K似乎比经历了一场审讯更加身心疲惫。渐渐地K开始准备应对一场未知的审判,甚至在接下来的日子都是为了这场谜一般的审判而忙碌。他请了律师,找到和法官有交情的画家、商人,以及和这些人有交集的女人们,他试图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然而整整周旋了一年,所有的挣扎都是无用功,所有的努力都在法庭之外,他从没有见过真正的法官,也没有走进过正式庭审的高级法院。最后在K三十一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被两个人带到采石场用刀刺死了,临死前K说“像一条狗”仿佛他的死要把这无尽的耻辱留在人间。压抑、无力感,有吗?  ——It’s very Kafka.——I see.这么冗长的故事梗概,让人很不耐烦,其实看原文会更郁闷,我已经极尽可能地去繁就简了。我认为卡夫卡写的不是一个故事,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梦境,因为梦可以不合理,可以不衔接,因为梦不需要也不可能解释清楚。书的序言里介绍,卡夫卡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是的,卡夫卡通过描写一场梦魇来叙述他一生的孤独、压抑、混乱和无助。我们可能习惯了语文课上做阅读理解的思维方式,一个文章非得总结个中心思想才算是读懂了。然而,读卡夫卡真的不可以。卡夫卡对自己的作品很少表示满意,这本《审判》在他生前没有出版,并且他离逝前留下遗言让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是他的好朋友布罗德违背了作者的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全部著作。所以我想说,读过之后的不理解甚至认为荒诞不经都是对的情绪。因为卡夫卡是写给自己的,难堪、不和谐、令人窒息、无所适从、无法逃脱……这是卡夫卡对他自己生活困惑和精神苦痛的表达。如果你读到了孤独、不安、迷茫、无力反抗,甚至妥协、解脱,任何一点,那证明你和卡夫卡建立了连接。我相信不同的年龄段,get的点会不一样。晦涩的、荒诞的、虚无的、压抑的、无厘头的。这是卡夫卡的风格。对,非常的卡夫卡。   ——It’s very Kafka.——But,it’s,dam hard.终于来到“法的门前”。“法的门前”,在《审判》的“在大教堂里”一章,为什么要单独拎出来,因为它太特别了,小说中的小小说。“法的门前”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关于法律的寓言。故事像一个迷宫,给你一个进来的入口,却有无数的出口。约瑟夫·K在大教堂,没有等到约他见面的意大利客户,在教堂他见到了神甫,其实神甫才是真正等他的人。K向神甫申诉,他是清白无辜的,神甫给他讲了一则寓言“法的门前”。一个乡下人试图求见法,却终其一生被守门人挡在法的门前。故事里法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而乡下人到守门人跟前求进法门,守门人说:现在不可以,以后是可能的,当然你也可以不顾我的禁令往里闯。乡下人虽然心里明白,法应该永远为所有的人敞开大门,但还是在法的门前等到终老。临终前他不解地问守门人:“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不见一个人来要求进入法的大门?”守门人回答说:“因为这道门只是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关上它了”。乡下人明明知道法的大门随时对任何人敞开,却在等待中耗尽一生。神甫对K说“法院不向你提什么要求,你要来,它就收留你;你要走,它就让你走”。最后K被处死了,尽管他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没搞清楚。乡下人从最初的“追寻法”,逐渐变成了“请求守门人允许通过法的大门”,“法”对于他的意义越来越缥缈,正如K被漫长的无谓的挣扎耗尽了力气。   关于法的门前,书中神甫和K有很长篇幅的探讨,让人在悖谬的迷宫中走不出来。每一句似乎都懂,但整体的意思却无从把握,很有趣,也很烧脑。它让我相信,对同一事情的正确理解和错误理解,不完全是相互排斥的。我会时不时地走进迷宫感受一下,来一场身陷其中又游离之外的法的思考和追寻,当作是一个法律人的仪式感。因为,据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不过是卡夫卡的注脚。如果陌生感、无力感、孤独感、恐惧感、荒诞感是“卡夫卡的”,那么你有多少比例的“卡夫卡”?如果读到这里的你仍然觉得了然无趣,那么请允许我不自知地以为,我是不是找到了一丢丢的“卡夫卡”?我是盈科律师王洪英。It’s very Kafka,也许有一点点“卡夫卡”或者都有一点“卡夫卡”,才叫做直面现实的人生。

09/052022

预约人间净土·敬畏职业与自己

预约人间净土·敬畏职业与自己作者:张洪丽     法律人      敬畏|职业|敬畏|自己 The Growth of the Law 《法律的成长》  本杰明·N.卡多佐,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法官之一,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曾从事律师职业十余载,获誉“律师的律师”;自1914年开始法官生涯,1932年经胡佛总统提名,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一生曲折而传奇,他用一系列著作和演讲,向人民诠释了法官的工作。受家庭影响,卡多佐高贵优雅、谦恭和蔼、勤勉自律,以至外界从未有过关于他私人生活或政治上的闲言碎语,他为人谦逊、虚心学习,是一个谨慎的自由主义者以及中庸的改革论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将尽绵薄之力承担我们共同的责任——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使命——行使正义。”《法律的成长》一书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卡多佐在耶鲁大学所作的演讲。与此书的缘分来自于中国政法大学李红勃教授的推荐,大学时期无法将法理学的知识与实务联系,学习起来既枯燥又吃力。直到上了李红勃老师的课,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中外结合才发现原来法律的起源,学起来也那么有意思。随即找李老师推荐书籍,于是《法律的成长》来到了张小律的身边。  法律为何如何成长  如何平衡法律的稳定性和发展是历史难题,司法过程中既要肯定法的确定性,因为法不确定则无法预知行为后果,法律引导行为的价值就丧失,但是又不能一成不变。我们充分肯定法的确定性时,应该追求宽广、深刻、一致且根本的、真实的确定性,但也不能盲目崇拜确定性,否则容易变成一种无法容忍的僵化、刻板。这就需要法律重述,通过法适用过程,不断的将历史遗留下来的垃圾进行清理,总结利弊得失,法律重述推动着法律不断成长,法律重述为法律成长提供新的起点、动力和新的方向。  法律成长的哲学 哲学就像是人们找到的一把奇妙的钥匙,而其他的方法则是相比之下粗陋笨拙的工具。法哲学内容看似抽象笼统,但恰恰是法律思想得以发展的重要引领者,司法过程中,很多问题都能归于哲学问题。正如,大学刚入学,老师总会强调法理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会进一步强调法理学的晦涩难懂。工作后,你会发现法理学的知识贯穿于案件始终,影响你对案件的预判。因此,法官奉行的哲学会深刻影响到他的裁判活动。这就要求有一种有助于法律成长的法哲学——研究事物的终极问题——法律是什么?内涵?起源?功能?目的?卡多佐关于法哲学的思考,认为法的适用不能扼杀司法中的创造性因素。法律是一个由规则、原则和行为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当面对新的案件时,需要对它进行梳理、筛选和重塑,并根据特定的目的加以适用。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的过程产生判决,也会赋予其自我创造的权利。   法律人:伟大职业,心存敬畏 我们总说法律人和医生一样都掌握生杀大权,确实,多么伟大而神圣的职业。“对交予你办理的一切事宜,你当勤勉尽责,真诚以待。对于你所知悉的相关信息,你和你的同仁当保守秘密;你当秉持中立,不得对任何人带有嫉妒、仇恨与恶意,不得对任何人带有恐惧、喜好、友爱和报酬之心。对于你所知悉的一切,应根据你的准确理解如实陈述。上帝会因此而保佑你!”。这是一段法律宣誓,誓言如洪钟大吕,引领我们走出迷途,回归神圣和敬业的境界,这种无惧、无私的真正的法律精神,真实而又纯粹,我们当心存敬畏!  结语 《法律的成长》虽是一部旧作,但是其价值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损,在思考当代中国的司法和法律发展时,读此书会别有一番感悟与启迪!希望每位法律人肩负起使命,超越虚荣与虚无,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1234 共38条 4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