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家人相伴
作者:吕晓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书读到最后,看到这些话,有些唏嘘和伤感,此时的杨绛先生已经92岁,一个人回忆着、记录着与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三人之间六十多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点点滴滴。
正如书中所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放下书,撇开三人失散这部分的沉重,留给自己更深刻的画面还是杨绛和钱锺书夫妻二人在英国牛津、法国巴黎求学的快活日子,以及女儿钱瑗出生后,一家三口相伴生活的其乐融融、各种有趣的场景。
我们仨的发光点:
Pop钱锺书先生:自叹“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对妻子杨绛说的“不要紧”三个字,深信不疑。和妻子分离,写信很勤快,必详细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
Mom杨绛先生:清华借读半年时间,游遍了北京名胜。平时看书,看到可笑处并不笑,看到可悲处也不哭。修好Pop 做的种种“坏事”(打翻墨水、台灯砸了,弄坏门轴)。
圆○:Mom的生平杰作,Pop认为的“可造之才”,爷爷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着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成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我们仨的趣事:
趣事一:Pop和Mom二人在牛津读书期间,每天都出门走走,早饭后,得出门散散步。晚饭前,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二人称为“探险”去。
趣事二: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爸爸是她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爸爸爱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东西,总说“Baby no eat”,她渐渐听懂了,迸出了自造的第一句英语:”Baby yes eat!,她那时约六岁。
趣事三:我们仨喜欢“下馆子,格物致知”,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Pop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会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干什么,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的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趣事四:我们仨喜欢把家中琐琐碎碎的事儿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者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 “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趣事五: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阿瑗回家,我们大家就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 ”把玩欣赏。
林语堂曾说:“幸福无非就是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跟爱人聊聊家常,四是陪孩子做做游戏。”听起来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儿,最简单却是最幸福。
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钱锺书心思细腻,体贴妻子,杨绛无限包容钱锺书的孩子心性,二人称得上是神仙伴侣,与孩阿瑗在一起时更是其乐融融,钱锺书从来不摆父亲的威严,陪女儿一起玩闹,比女儿还顽皮。
就如本书第二部分一开始的场景:“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的正酣。Pop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负我!”阿圆理直气壮的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Pop在阿圆的房间“搞破坏”,阿圆的床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着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站着一双沾满土的皮鞋,皮鞋里塞着毛笔、画笔、铅笔等等东西,这样的场景,你能想像的到“搞破坏”的人已经八十岁了吗?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有家可回,有人在等,这便是平淡而温馨的幸福,家人或许不是最懂我们的人,却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对待家人,陪伴胜过语言,行动胜过承诺,相守是福。
- 上一篇:感性中带着理性的你更美
- 下一篇:书香十月·清霜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