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律师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律师文化 > 律师文苑
09/052022

有你,就是好天气

作者:王洪英 《一个人的好天气》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的作品。打开这本书是因为它曾经获得过芥川文学奖。所以请允许我借着“一个人的好天气”先聊聊作家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被称为“鬼才”,生于1892年,人生只走到35岁,但是他的作品在百年之后却依然影响深远。 芥川龙之介的文风和鲁迅非常相似,鲁迅曾翻译过龙之介的小说《鼻子》,平平淡淡的描写,不算太离奇的故事情节,但却耐人寻味。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从未谋面,他评价鲁迅翻译他的作品相当准确。这也许就是文学神奇的力量,只要心灵共振,时空便不是距离,倘若灵魂没有契合,咫尺也是天涯。 我不得不提的是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来过洛阳,百年之后我在洛阳读到他的书。我虽然读书不多,但往往了解与书本的作者在地域上或在精神层面有微妙的关联后,打开书本的好奇心就更足了些。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篇幅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读后往往发人深省,有醍醐灌顶之效。比如《罗生门》、《鼻子》、《芋粥》。 《罗生门》讲的是在一个战乱年代,一个仆人被主人赶出家门,四处游荡无以谋生,每天都在死亡边缘挣扎。一天,仆人一边做着要么被饿死要么作强盗的思想斗争,走到一个叫罗生门的地方。这里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很多死尸,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一些财物。这时,他发现一个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妇人的尸体上一根一根地拔头发,他不能容忍这么惨忍的举动发生,便冲上去阻止老妇人,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没有人性!”老妇人平静回答:“我想用这些头发做成假发换钱谋生,就像这个被我拔下头发的妇人,她生前用假肉坏肉冒充鱼干卖给士兵,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错,我们都是为了生存啊!”仆人听到这里,大受震惊,为了生存!对,都是为了生存呀。于是,他用力推倒年迈的老妇,扒下她身上的衣物逃走了。  芥川龙之介描写的是他在日本所处的时代看到的景象,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丢弃的女尸生前“吃”士兵,老妇“吃”女尸,仆人“吃”老妇,人人都在“吃人”,人人又都在被“吃”。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的是,当生死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所谓的人性之恶还是我们所理解的恶吗?有些没有人性的举动是不是也会让我们产生怜悯之心或者理解之情?我在想,如果我处于那个时代,能守住人之为人的人性吗?这时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挣扎说,我不能。 当人经过生死抉择的磨砺后,我们平常日子的喜怒哀乐就显得有点无病呻吟了吧。正如我手上的这本书。   《一个人的好天气》是一本有着物哀色彩的作品。什么是物哀,有一种解释说,孤独的尽头,是物哀。我理解,物哀是一种意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的人自然懂。 故事的主人公叫知寿,二十多岁不想找固定工作,四处打零工,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但也不愿为这个世界改变自己。知寿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有点颓、有点丧。生活没有颜色,不绚烂也不低迷,没有激情地日复一日。 知寿寄居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家里,这位老妇人叫吟子。吟子和知寿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不光是因为年龄,但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吧。吟子一个人生活,天天活得像个年轻姑娘,喜欢打扮自己,喜欢做美食,不自怜自艾,安静地享受一个人的日子。知寿喜欢把困惑、烦恼说给吟子听,吟子总是回一声“哦,这样啊”,一切都变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吟子这样一个垂暮的老妇人甚至引起了知寿的嫉妒。知寿想,我以后也能像她那样吗?到了七十岁还爱打扮自己,住在属于自己的小屋,喝茶看书,情人节去买巧克力。我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和吟子的朝夕相伴,知寿慢慢改变了。我不能用语言描述知寿的变化,她好像的确受吟子的影响改变了,又好像没有变,但确实是改变了。知寿在最开始像一只蜷缩的小猫,最后看到她一点一点地舒展开来。   “厨房炉灶上,开水自沸腾,无人理睬好悲伤。”这是故事开篇时知寿的心情。 到了快结束时,知寿说:“就这样,我不断地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地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我们大多数人是年轻时困惑迷茫的知寿,却很少有人活成花甲之年优雅恬静的吟子。 书里有一段知寿和吟子的对话,知寿说: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像我这样的人可能会堕落吧? 吟子说:这世界不分内外,世界只有一个。 是啊,世界只有一个,时间会教会我们一切。知寿当然不是无病呻吟,吟子也不是生来就平静如水。 成长是带着痛的,就像我女儿在发育期长个子最快的时候,每天早晨醒来告诉我,腿很酸痛,这是生理上的生长之痛。其实心理的成长之痛又何尝不是呢? 读到这里的你,我也请你不要相信,成长是快乐的。那样的话,就像蒙着眼睛前行,遇到人生的转弯或者变故,有可能会无法承受。 即使没有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人生也是有四季的,在你的季节里,有你专属的情绪,没有对错。但是,四季轮回,春天总会来的,我们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说:“孤独是种大自在。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者的心境。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孤独的尽头是内心平静,从容坦然。成长就是走出家门,面对孤独,接受孤独,孤独的尽头是与孤独为伴。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难,只能一个人渡。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盈科律师王洪英。世界不分内外,慢慢前行,总是会有好天气的,对吗?

09/052022

一碗朴素的鸡汤,要不要品品

作者:王洪英 钝感力 今天想聊聊一个词,叫“钝感力”。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大智慧;它是一种人生境界,大格局。它是常常被挂在嘴边,好像有时也只能挂在嘴边的一个状态;它是对有的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而对有的人来说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钝感力一词来自《钝感力》一书,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这本书的封底介绍说,“因为渡边淳一,世界上多了一个叫‘钝感力’的词”。渡边淳一早期是一名医生,所以他的作品属于医学文学,其中大部分都是医学类的小说。《钝感力》这本书也不例外,不过它不是小说,是一本人生哲学。 《钝感力》这本书中写了钝感力的种种好处。作者首先举了两个例子。渡边淳一年轻时在文学沙龙认识的O先生,有才华的O先生经常在杂志上发表小说,圈内已小有名气。O先生因为一次退稿,受到打击,和编辑消极沟通,无法重新振作,后来在文坛逐渐消失。像O先生这样的人,要么一切顺风顺水,在掌声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么风向一转,不能调整心态,在打击中难以修复,结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渡边淳一在医院当外科医生时,他的主任教授医术高明,但习惯在手术中不断地指责医疗部那些协助他的部下。这位教授有一名助手S医生就“深受其害”,开始渡边淳一对S先生在面对教授教训时的“是是、是是”的可怜与无助充满同情,但后来他发现,S医生根本没有受到影响。S医生面对喋喋不休的指责,总是唯唯诺诺的回答“是是”,也许这种忠厚的回答,使得教授的“嘟嘟囔囔”也来得十分坦然,每一场手术在教授的“嘟嘟囔囔”和S医生的唯唯诺诺之间的一唱一和中富有节奏地顺利进行,好像捣年糕的人和捣年糕的棒槌一样,配合得非常默契。后来S医生成为了出色的外科医生,最后还当上了一家大医院的院长。渡边淳一说,是个男人的话,都要像S医生一样的钝感。  钝感力  这本书还阐述了钝感力对人生各个方面的种种好处,比如促进血液循环,有助睡眠,对抗疾病,维系婚姻等等。总之一句话,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其实,写到这里,我有点进行不下去了。读完整本书,我确实明白了,钝感力对人生是多么重要的能力,但是,它似乎又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如果天生不够怎么办?有的人天生敏感,敏感的人大多都聪明。敏感的人,心思细腻,富有同理心,但敏感的人承受能力差,对刺激反应过激。如果天生敏感的人,该怎么拥有钝感的能力?我想既然被称之为一种能力,那就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也不是随便说说,或者读一本书就能简单获得的。我理解敏感和钝感不是绝对的,敏感的人也有钝感的一面。  我想起来很多年以前,女儿大概三四岁,一天夜里一向睡觉很沉的我被剧烈的震动给震醒了,“地震!”我一个弹跳起身冲到了女儿的房间。接着你们可能想不到我做了什么,我轻轻地坐在熟睡的女儿身边,用手轻轻扶着她的胳膊,一边害怕女儿被惊醒。一边竖着耳朵,想最早辨别出下一波余震的声音。直到一切恢复平静,女儿还在熟睡。外面的嘈杂声把我引到窗外,当时我住的院子,楼房最高只有六层。我发现,邻居们全在户外站着,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抱着衣物,还有的直接领着孩子往小区外走,看样子是要找个空旷安全的地方过夜。我那时才意识到自己对地震的反应是多么不符合常理,我只想到女儿胆子小,如果被惊醒,我会第一时间抱起她说:“妈妈在,不怕”,却置另一个更大的危险于不顾。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晚值夜班的我的警察爱人,直到第二天才打电话问我,“昨晚地震了,你知道吗?”就我和爱人的职业来说,我们都应该算是敏感的人,但遇到半夜地震这件事又如此的钝感。现在想来,还真是匪夷所思。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地震中的钝感反应感到不好意思和自责,觉得自己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后来有一句话让我释然了,那就是人生的成长在于经验。我想,钝感也是。无论敏感还是钝感,都是一种好的能力,只要你用对了地方、用对了时候。不需要纠结自己有什么或者缺什么,而是要明确自己要什么。当你内心告诉自己,这个事我必须做的时候,那么目标会指引你,过于敏感的时候要脱敏,过于钝感的时候要变通。最后,钝感力是什么?钝感力是下面的五种能力。快来对照一下,看看你给自己的钝感力打几分?钝感力是——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钝感力是——快速忘却不快的能力;钝感力是——坦然面对流言的能力;钝感力是——对嫉妒与嘲讽心怀感激的能力;钝感力是——对表扬甘之如饴但不得过进尺的能力。 钝感力是,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我是盈科洛阳律师王洪英。你是一个钝感的人吗?当然,你可以是。

09/052022

一壶清茶,书香为伴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王洪英律师在分享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作的《钝感力》一书时这样讲,“钝感力”一词别具一格,即“迟钝的力量”,作者认为“钝感力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当今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的活下去。 钝感力的五项铁律: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局外人带着对钝感力一词的新鲜感,我们又走进邢怡明律师分享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局外人》一书,随着怡明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人,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莫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然而,理性并不代表真的冷漠,哭天抢地也并不代表真正的伤心。 法律的成长  “法律是鲜活的生命,而非僵化的规则”,正如张洪丽律师所分享的卡多佐的《法律的成长》一书中所讲,法律必须是稳定的,但并不能一成不变,任何法律都应具有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发现与创造在法律的成长中总是相辅相成的,法律的创造来源于法官对于法律本身合理的怀疑,法院对法律的不断探索,还有社会大众对法律进步事业的不断推动。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小王子“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李成龙律师带大家重温童话故事《小王子》,本书由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故事叙述者是一个飞行员,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将儿童敏锐的直觉加以放大,通过小王子对世界的不断认知以达到探寻生命“本真”意义的目的。这本书有着治愈心灵的作用,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忧伤,触动着内心的某一部分,变得平静而安宁。不管在哪个年纪,我们都需要保持孩童般的纯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保持对生命的感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追风筝的人 最后,由吕晓孟律师分享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追风筝的人》,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和仆人哈桑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通过对风筝的表述,隐喻了阿米尔在历经各种挫折和磨难后,心灵上得到救赎,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个小男孩的承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从始至终,从未改变。

09/052022

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王璐琳“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名叫哈罗德的六十五岁老人为了探望自己多年未见的朋友而踏上了徒步627英里漫长旅程的故事。     小说是围绕着明暗两条线展开的,明线是哈罗德与奎妮之间的友谊,而暗线是以倒叙的手法展开的哈罗德过往人生中的种种遗憾与失意。01“朝圣之路”的源起 在星期二的早晨,哈罗德收到了一封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信,信的内容是奎妮患了癌症,即将不久于人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和曾经的朋友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想起了自己和奎妮在酿酒厂工作的点点滴滴,最终在他即将将回信投进邮筒的瞬间——他做了个决定,他要徒步从英国最西南部的金斯布里奇走到最东北的贝里克郡。87天627英里的旅程,他坚信只要自己走在路上,奎妮就一定能活下去。 02过往人生的回忆“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一个人的朝圣》 哈罗德走在路上,他忆起了奎妮...... 奎妮曾是哈罗德在酿酒厂工作时的同事,她的外貌并不美丽,同事不喜欢她,老板也刁难她。她躲在柜子里哭的时候被哈罗德无意间撞见了,在后来点点滴滴的相处中,他们就成为了某种灵魂上契合的朋友。后来,哈罗德喝醉了酒,打碎了老板母亲的遗物,奎妮替他担了责,然而直到她被老板开除离开酿酒厂的那一天,哈罗德也未曾对她表达感谢,或是,道一声抱歉。哈罗德走在路上,他忆起了自己的父亲...... 他的父亲从战争中归来,性格变得易于暴躁,常年酗酒,最终将渴望自由的哈罗德的母亲逼得离家出走。在十六岁生日的那天,他又用一件军大衣将哈罗德赶出家门。对于年幼的哈罗德来说,母亲的爱是短暂的,父亲的爱是未曾拥有过的。尽管后来的哈罗德有了稳定的工作、完整的家庭,这些都不能弥补他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遗憾。哈罗德走在路上,他忆起了自己的家人...... 莫琳是哈罗德的妻子,也是哈罗德灵魂陷入孤独的助推者。莫琳与哈罗德爱情的初始是梦幻的,他们在一场舞会上相识,哈罗德跳着没有任何美感的舞蹈,而莫琳却在他身上看到了年轻的野性和爱情的浪漫。后来他们有了儿子戴维,幸福本该就此平淡无奇地延续,然而“生活却又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戴维与父亲之间的不理解贯穿了戴维的整个成长时期,哈罗德情感表达的“冷淡”加剧了父子之间的对抗,他们的矛盾成为了这个小家爆发裂痕的引线,而戴维因抑郁症而去世就像点燃引线的火石,最终将哈罗德的灵魂“炸成”了孤独的碎片。03接纳遗憾的勇气     哈罗德六十五年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他所赖以生存的“舒适”像一个牢笼,囚禁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独自一人的旅行,他沉浸在孤独里剖析自己。       面对友谊,他未曾勇敢;面对亲情,他从未向戴维表露过真实的自己;面对婚姻,他总是在问题来临时选择逃避。他欠过去了太多的遗憾,也使自己永远与受伤的灵魂作伴。  正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总是托着受伤的灵魂,注定无法迈出轻盈的脚步。”哈罗德孤独旅程中的回忆使他陷入了反思的焦虑,他对曾经的种种忽略了太多,他不接受别人“不可思议的经历”,也不接受自己的生活有他不理解的东西。       他走着,回忆着,反思着,痛苦着,最终他接受了曾经的自己。  哈罗德遇到的加油站的小女孩说:“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我并不是说要......信教什么的,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我们曾经遇到的人或事、做出的每一次选择,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下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行为当时所抱有的态度,会后悔、会愧疚、会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会陷入无休止对自己错误决定的谴责,但是就像哈罗德说的,也许我们都只是像他一样“欠过去的遗憾一些慷慨。”       周国平说:“我们都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漫漫中学会与自己和解,熬过漫漫孤独的黑夜,勇敢地直面过去的遗憾。

09/052022

洋洋乎,盈耳哉

作者:王洪英  “洋洋乎,盈耳哉”。记得这是我在上一期盈享书舍分享会之后转发小伙伴的分享文章时引用的文案,当时我在备忘录上写下:下一期书舍分享会文章标题:洋洋乎,盈耳哉。因为伙伴们打开书本认真阅读的样子很美,伙伴们以书为题的畅谈和感悟很动人,这份美好的感受一直都在。 记得盈享书舍的成立缘自一次谈心。我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刑事法律事务部的小伙伴凑在一起闲聊,天南海北地聊得正嗨,突然有人长叹一声认真地感慨:“我有很久没读书了。”于是话风一转,气氛严肃认真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想读书,但是没时间,没养成习惯,坚持很难~。 “我们成立一个读书会吧!”就这么一拍即合,伙伴们立马燥了起来。 成立读书会,要起个名字,起什么名字?我们是盈科人,所以得有个“盈”字,接着“盈悦读”、“盈享会”、“阅友盈”…… “盈享书舍”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脱颖而出——以书为约,洋洋盈耳,享帚自珍,美美与共。短短的十六个字,有初心的印证,有伙伴的热情,饱含了我们对共建的小小书舍的珍爱,当然更有对共同成长的美好期许。   还记得我们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李成龙——他是行走在律师界的段子手,爱思考、有悟性,有追求。走近他,看见他正直、深刻、笃定的一面; 张洪丽——她是自称婉约派,实则如风一般的女子,聪明通透还带点调皮,更是一名有温度的律师; 邢怡明——他是一名追光少年,聪明勤奋,聊天时没有他接不住的梗,工作时的踏实沉稳让我看到奔涌的后浪; 吕晓孟——她是女律师界的一股清流、干练果敢,刚正不阿,匡扶正义的同时,又怀揣一颗温暖善良的菩萨心; 王洪英——她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心中一直有一个平凡朴实的梦想,就是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今天是盈享书舍第四期分享会,书友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很是不易,有人刚结束几小时的庭审,有人从看守所会见完一路飞奔往回赶,有人刚送走咨询的客户。“马上结束”,“有点堵车,争取准时”,“还有十分钟”,“慢点开车,我们先准备”……六点钟,这是书舍群里集结前的信息,有认真、有重视、有执着,当然更有爱和感动。 不顾疲累,暂停工作,赴一场和书的约会,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 明律说,太多的时候我们做事情,想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行动本身,而这几个月的读书让他感受到了过程的意义,“快乐无意识”,他用一个很高级的词形容了一个很低级的生态,是啊,人是高等生物,有意识地追寻快乐才是人作为人该有的状态。 龙律说,读书不能功利,要选自己能读得进去的书,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走进书中一个个细节品味每个人的悲喜离合,又从故事中抽离出来品评每个人的性格命运。由爱情到人性,由人性到人生,也许我们烦恼太多皆是因为读书太少。 丽律说,她喜欢生活中的小美好,她本人又何尝不是美好本身。婉转曲折的爱情、跌宕起伏的人生,让这个感情丰富的女孩时时热泪盈眶。她说,如果有一天爱人说放下一切,携妻带子归隐山林,她愿意。一个干练果敢的女律师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现实的奔忙中不忘灵魂的滋养。 孟律说,这半年读的书胜过毕业几年来读的书的总和。整日忙于生活、疲于工作,疏落了心灵的成长,与日俱增的是空虚和无奈的情绪。读书看见他人的自我救赎与成长,读书让她停下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人生就像跷跷板,一边用力大了,就会失去平衡,关注精神的成长,腾出时间接纳美好。谁的人生都是日复一日,但是歇一歇,休整后再出发,每一天都可以成为崭新的自己。 我说,在这个浮躁统领情绪的时代,在这个流量决定存在感的当下,在这个疫情肆虐不能放飞自我的暂时的困境中,读书让我们保有了一份纯粹,书舍让我们找到了心灵安放的地方。我朗读了海子的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盈享书舍就是我们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一起做幸福的人。  盈享书舍刚成立,他还很年轻,甚至还有些稚气,但我们都非常热爱和珍惜。每一期的分享会都有认认真真的读书和实实在在的分享交流。然后每个人再编辑文字、制作推文,提交审核,每一篇文章发出之前也算是经历了“层层把关”,力求最好的呈现。 我们的作品冠名“享帚自珍”,因为其中的每一字一句、每一幅插图都有我们努力的印迹、智慧的交集和情感的碰撞。 开始的我们走得很慢,但很用心。对于未来,道阻且长,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清楚为什么出发,然后坚持就对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从六点到九点,盈享书友,五本书、三小时,仍然意犹未尽。 本期的分享会预告文,没有剧透哦。我只悄悄地告诉你,每一本书都值得读,每一篇文章都有趣,每一个小伙伴都好看。 我好期待,你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一期分享会我们都期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09/052022

寻找内心深处的“瓦尔登湖”

作者:吕晓孟 《瓦尔登湖》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所著。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距离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本书是梭罗对自己独居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闻、所思的记录。 梭罗是位自然主义者,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瓦尔登湖》在1954年出版时,它是沉寂的,并未引起多少人的青睐和关注,它可能更适合心底深处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去读它才能悟出深味来。 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他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了夜深万籁俱寂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瓦尔登湖》更像是一本梭罗记录自己在林中生活的流水账,在《声音》一篇中,梭罗讲述了他那让人赏心悦目的湖边小屋: 我的屋子在一面山坡上,紧挨着那片比较大的树林,周围是油松和山核桃的新生林,离湖有六杆的距离,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向湖边。 在我的前院里长着草莓,黑刺莓,景天,金丝桃,一枝黄花草,灌木栎树,沙樱,乌饭树和落花生。五月末的时候,沙樱精致的花朵点缀在小路两旁,围绕着短短的花梗开满了伞形的花簇,到了秋天,就挂满了大大的樱桃,一圈圈垂下,就像四射的光芒。尽管很难吃,出于对大自然的敬意,我尝了尝它们。 漆树在屋子四周长得非常茂盛,钻过我修的一道矮堤,第一季就长了五六英尺。它那热带的羽状阔叶令人愉快,虽说看起来很怪。晚春时分从似乎已经枯死的干枝上突然萌发出来的巨大的蓓蕾,像变魔术似的长成了直径一英寸的优美的绿色嫩枝; 有的时候,我坐在窗前,这些嫩枝冒失地疯长,它们柔弱的关节不堪重负,我会听到一根鲜嫩的树枝突然折断,像把扇子一样落到地上,而此时连一丝风都没有,是它自身的重量使它折断的。 八月,大量的浆果逐渐染上了丝绒般鲜亮的红色,它们开花的时候曾吸引了许多的野蜂,也是被自身的重量压得弯了下来,折断了柔嫩的枝子。 不得不说,这样别致的小屋、美好的小院是很多人心中所期待的,这种简单而恬淡的生活是忙碌的现代人所向往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没有读书,有时甚至连豆子也不种了,他不愿意把美好的时间浪费在任何工作中,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一直坐到中午,甚至黄昏,独自凝神遐想,他认为这比任何体力劳动都要有益的多。这并不是从生命中消耗掉的时间,而是大大延长了自己应有的生命。 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正如梭罗在《节俭》一篇中所说,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使生活舒适的东西,非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最明智的人过着比穷人更为简单和贫乏的生活。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哲学家,都是物质财富上最为贫乏而精神财富上最为富有的一类人。 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中自认为的烦恼和工作挤得满满的。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有做不完的工作,收拾不完的家务,甚至连休息、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的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景点,咔咔咔拍照,修图上传朋友圈,炫示于人。我们很少能够停下来,听一听那风声、雨声、鸟鸣声、虫叫声,看一看那天边的云、落日下的黄昏。被繁杂的物质世界所羁绊,很少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真正的去关注到自己的内心,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充满束缚的世界里,逃跑是非常好的治愈方式,梭罗逃离了金钱的羁绊,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真正追寻着自己想要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让自己的灵魂舒适,享受孤独。 在《孤独》篇中,梭罗说:“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整个身体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吸取着快乐。我奇异地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往,已与大自然成为一体。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 大多数时间一个人独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结束语》一篇中作者引用威廉·哈宾顿《致我尊敬的友人奈特爵士》一诗中写道:把目光朝向内心,你就会看到你心中有千个地区尚未被发现。到这些地方去旅行,成为内心宇宙志的专家。 瓦尔登湖不曾被梭罗占有,他却从精神上拥有了它。在这个些许“聒噪”的时代,试着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瓦尔登湖”吧。

09/052022

夏日·微风拂面

夏日·微风拂面作者:邢怡明夏日当头,微风徐徐。雨后的天气并不像前几日那么的炙热难耐,让人无处可躲,每个人的心情也似天气一般热烈但不浮躁。盈享书舍第五期的分享会就在这样的一个好天气中如期召开。除了天气好、心情好,本次的书舍分享会还有另外两件好事要与大家分享。其一,不一样的召开地址!要特别感谢孟律此次的独家赞助,让书舍第一轮的最后一期分享会(第五期)的召开地址不同以往,本次选址在国宝铂瑞酒店,香茗、甜点为本次的书舍分享会添加了一抹别致。其二,盈享书舍来新人啦!两位书友李瑞瑞、王璐琳的加入也让书舍本来的五人团队壮大为了七人。香茗、好友、美食、藏书,当这些都聚在一起,欢乐时光就要开始啦! 龙律《西西弗神话》  从故事中西西弗“没有任何事情比毫无意义的劳动更让人感到绝望。”到热搜“一年365天,365天是一天”的感叹又到四岁的自己“我身处哪里?”“将石桌无限分割我能得到什么?”的灵魂拷问,直到现在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世界未解之谜。这既是龙律在一本书中所得到的,也是他的经历所赋予他的思考。龙律一直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的人,不论是故事书、哲学书,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龙律都能从中思考到深层次、不同于常人的东西,龙律的思维是跳跃的,想法是多样的,这也是龙律的特点、魅力所在。 丽律《社会契约论》  这本书是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并在开头就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通过自己的人生去论证社会秩序、社会契约,这是一种何等的高度?丽律提出身为法律人,都应该去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引发法律人对社会契约、社会秩序的思考。丽律一直秉持着率真、爽朗、坦诚的风格去待人接物,就连所读的书也不外如是,“谦谦君子风,践行真善美”既是她的座右铭,又是她的真实写照。 孟律《瓦尔登湖》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旁独居两年零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孟律说,梭罗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真正活出了自我,很多人都向往这样的生活:田园、湖泊与美景,但是这样的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却又并非适合所有人,一本好的书有时需要适合的心境去阅读。孟律是一个热爱生活,不失烟火气的人,在我看来,她同样活出了自我,爱她所热爱,恰到好处的烟火气更让她显得真实而又亲近。 红律《一个人的好天气》  红律读《一个人的好天气》是因为这本书曾获得的一个奖项“芥川龙之介奖”,芥川龙之介的著作她大都看过,而知道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曾到访过洛阳时,好像更加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带着好奇心和对书名的喜爱她翻开了这本书。《一个人的好天气》带有日本文学的“物哀”色彩,“物哀”简单说就是真情流露,懂得"物哀"的人,大概就是中国的"性情中人"吧。红律是一位干练的职场女性,所有的问题在她这里都不是问题。红律有出色的文笔、沉稳的性格,工作中的任何事情她都能处理的有条不紊,像一个姐姐一样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 琳律《一个人的朝圣》  琳律说这本书有两条线,明线是主人公与朋友的友谊,暗线是主人公与周围各种人的人际关系,而暗线带有独特的遗憾色彩。这本书讲的是一位退休的老人在去看望病危的友人的路上对自我的发现与回归,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救赎的故事。琳律说信仰并不一定是真的要去相信神佛,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信仰,人生漫漫,所做的决定也是不计其数,我们不应该只活在过去,活在目前看来自己过去所做错误决定的谴责中,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活在当下,要学会理解当时情况下自己所做的决定。琳律作为一位“准00后”,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古灵精怪的小姑娘,后面的路还很长,你也一定会走的很远! 瑞律《偷影子的人》  这本书中有友情、有爱情、有母子之情,还有一颗童心,不同的人读书所获也许皆不相同,瑞律说,也许是身为母亲的缘故,对文中的母子情感触颇深,在看到主人公为了给母亲减缓病痛学医并工作后,他每周与母亲会见一次,而在母亲病重之后,母亲为了不让他担心,一直其他理由搪塞,直至母亲离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有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论母子情也好,何种感情也罢,在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莫要等到失去后悔之莫及。可见,瑞律是一位颇为感性之人,有耐心、有爱心、也有童心,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她更有一种一丝不苟的认真劲。 我《杀死一只知更鸟》  故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视角讲述小孩和朋友对邻居 “怪人”拉德利的好奇与害怕,第二部分是主人公的父亲—一位律师给一个被诬告的黑人做辩护,最后以失败告终的事。书中父亲以自身行为,言传身教地去教自己的孩子要勇敢、守护正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永远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只有自己做到了,孩子们看在眼中,这对孩子的影响才是终身的,而并非是空讲道理,那与无根浮萍也并无区别。正义是个永恒的话题,作为法律人,作为一个人“不要让正义孤单,要陪正义做个伴。”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09/052022

我思故我在

作者:王洪英一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太阳神的德乐斐神庙上有一个神谕,叫“人啊,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是神说的,换成我们自己的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我自己”。       认识我自己,乍一听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认真问自己不超过三秒,你会感到心慌,这是一个扎心的问题。 康德讲,当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学会用“我”来说自己,并且能正确使用它时,在他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这道光就是智慧。我们在这道光的照耀和指引下度过了几十年,却仍然看不清“我”自己。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个如今每天出入都会被门卫大叔盘查的日常三问,我们是否认真地问过自己? 上学的时候最头疼哲学,哲学是高深的学问,离我的生活很远,一概应付了事。 成年后看书也不愿触及哲学类的书籍,哲学是枯燥的理论,看不进去也看不太懂。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想走近哲学,甚至需要哲学了。所以有句说的是对的,“出来混,欠帐总是要还的。”虽然这句话听着一点也不哲学。   二于是我拿起了这本《哲学起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的著作。       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立足三大哲学基本问题,中西互镜、史哲相彰,领略思想魅力,一窥哲学堂奥”。 这几句自然是对本书内容的精准概括,但对我这个“起步生”来说,我看过后的感觉是,哲学还可以这样讲!没有光辉璀璨的哲学史,没有神秘伟大的哲学家,邓晓芒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浅入浅出地带我进入了思想的世界。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是浅入浅出。 邓晓芒教授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顺着这个问题一点一点地展开和深入,带着你一起引出一个又一个你原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他丢给你一根风筝的线,你在这头看着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风筝还是那个曾在你手里的风筝,风筝已不是这个在空中摇曳的风筝。  三   法国大画家高更曾经是一个收入颇丰的股票经纪人,三十多岁时从事绘画,后来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专门画那里原始部落的人的生活。他的画是那种特别原始、特别蒙昧的风格。他最后的杰作,也是被他当作“艺术遗嘱”的作品,就是一幅巨幅的油画,画的是那个岛上的日常生活,但是很神秘,好像每一处都隐藏着秘密。  这幅画的名字是三个问题: D’où venons-nous?Qui sommes-nous?Où allons-nous?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哲学起步》开篇就提出了这三个来自灵魂的哲学问题,你一定会问,答案是什么?他回答了吗?他回答了,他也没有回答。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是一段思想的旅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我是谁?走着看!”这是邓晓芒教授的回答。 要知道我是谁,首先要明白我从哪里来,再确定我要到哪里去,这个走的过程最终定义了我是谁。  四当我们面对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的时候,不妨用哲学的眼光来看看你的处境和周边的一切,想一想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时候也许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有所消解。 对于平常人来说,哲学最实用的一点,我理解就是给人平静——学会理解和接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我是谁,我就是那个对谁的追问。 寻找真我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有最终的结果,但是它可以使人变得日益深刻。  我是盈科律师王洪英,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日益深刻

09/052022

为你千千万万遍

作者:吕晓孟 1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阿米尔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的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为了阿米尔,哈桑愿做千千万万的事情。两年前为了这句话读《追风筝的人》,为哈桑的忠诚而感动,因为阿米尔的自私、懦弱和背叛而为哈桑感到不值得。如今再次捧起这本书,依然为哈桑而感动,却也多出些不同的感慨,看到了阿米尔内心的愧疚自责、彷徨不安,正如书中一开始叙述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窥视着荒芜的小径”。这是阿米尔内心的不安与煎熬。01.回忆中的喀布尔时光beautiful time 阿米尔回忆中的喀布尔时光:“小时候,爸爸的房子有条车道,边上种着白杨树,哈桑和我经常爬上去,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把阳光反照进邻居家里,惹得他们很恼火。在那高高的枝桠上,我们相对而坐,没穿鞋子的脚丫晃来晃去,裤兜里满是桑葚和胡桃。我们换着玩那破镜子,边吃桑葚干,边用它们扔对方,忽而吃吃逗乐,忽而开怀大笑。”“有时候在树上我还会怂恿哈桑,让他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会拒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从来不告发我”。这些,勾起了自己记忆中的小时候,和邻居小玩伴一起爬树掏鸟窝,抓知了,用弹弓打鸟,下河抓鱼,时常会有一些小孩子的恶作剧,回忆起来的都是肆意、美好的童年时光。02.自私、懦弱、背叛Selfish, cowardly, betray然而,时光中亲密无间的玩伴,也会有走散的时候。一次风筝大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风筝,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受辱的过程,却没像哈桑每次奋不顾身维护自己那样冲上去阻止阿塞夫的恶行,他选择了逃跑,因为阿米尔害怕受到伤害和报复。阿米尔内心被羞愧和痛苦所折磨着。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绪,他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压在哈桑的身上,让父亲赶走他们。哈桑毫无怨言地承认了不存在的偷窃行为,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劝阻,执意离开。03.救赎 rescue朋友拉辛汗打来电话说:“这里有一条能够让你重新成为好人的路。”听筒贴在耳朵上,阿米尔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自己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 为此,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历尽千辛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而,索拉博已经成了一个被性侵犯的舞童。因为无法取得美国签证,索拉博需要暂时入住孤儿院。出于对孤儿院的惧怕,索拉博割腕自杀了,之后被救起。 在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阿米尔决定要像哈桑当年忠于自己一样,永远关爱索拉博。直至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此时的阿米尔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04.后记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很美,看书的过程中,却几度让人落泪。如本文的译者李继宏在《译后记》中写的那样,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 

09/052022

山那边

作者:王洪英《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最初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励志书,所以拿到书后先给女儿看,女儿一口气读完还意犹未尽。我和女儿最喜欢的是书中塔拉母亲的一个神奇的动作,两根手指举起来在脸旁一撮,然后什么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了。我们甚至因为这个动作达成了默契,遇到某一个气氛时点,两个人会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指举到面前,然后一个眼神,手指一撮,会心一笑。 这本书在2019年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霸榜80周。作者塔拉·韦斯特弗,1986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前没有上过学,她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然后一路开挂,拿到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塔拉的传奇经历是励志的,从一个没有受过基础教育的女孩到著名大学的博士,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可以说是传奇。 但是,这本书让我感受更多的是,一个人完全可以走出阴霾,彻底蜕变。不断地否定自己,又不断地给自己鼓励,成仙还是成魔,全靠自己修行。   在爱达荷州的巴克峰山脚下,住着奇怪的塔拉一家。父亲是摩门教信徒,是一个偏执、极端、狂躁的人,父亲不相信政府,不让孩子上学,生病了不允许去医院也不让吃药。 受摩门教末日论的影响,父亲坚信世界末日终会来临,他组织家人修建储藏室,准备大量的食品装罐,以备世界末日到来,他们家可以继续存活。 塔拉有一个哥哥像极了父亲,性情狂躁到病态,看见塔拉涂口红或者穿着时尚,就会恶语相向,骂她是“荡妇”,甚至拳脚相加。 17岁之前,塔拉认知的世界是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所有的常识以及对事物的判断都来自于这个极端不正常的家庭。直到17岁后,塔拉自学考上了大学。然后与过去斗争,在挣扎中一点点地接受现代文明,实现自我的救赎。  塔拉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原生家庭,经常有人分析“原生家庭之罪”,人生的各种不好,都归罪于原生家庭,一个人的成长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塔拉在写自传的过程中,回忆他小时候的各种奇葩遭遇。对有些事,她会打电话与他的哥哥们核实,她发现记忆是有情绪的。回忆是不可靠的。 比如她回忆小时候他的哥哥卢克在爸爸的废料厂干活,卢克的裤子洒上了汽油遇到火星着了起来。哥哥被烧得乱蹦乱窜,身上的火点燃了废料厂的杂草,腿上的牛仔裤都烧没了。当塔拉听到哥哥的哀嚎时发现他已经烧伤躺倒在院子中间。 塔拉那时10岁,她用大垃圾箱注满水放上冰块,用塑料袋包住哥哥的腿放进垃圾箱里帮助哥哥减轻痛苦,直到母亲回家。在她自己的记忆里父亲整个过程都不在场,因为她心里有怨恨,因为她觉得都是父亲的错,父亲不让孩子上学,父亲不爱孩子,让孩子一次次身处险境。 但是火是谁扑灭的?塔拉发现她的的回忆里存在bug。 废料厂连着草场,草场连着塔拉家的房屋。哥哥身上着了火慌不择路,在干燥炎热的夏天,随着哥哥的奔跑,地上的杂草被点燃,并顺势蔓延开来。父亲按住狂奔的哥哥,扑灭他身上的火,把他送回家,然后独自回去扑灭着火的山。28岁的塔拉,走出大山的塔拉后来脑补了这个画面。 这让我想到了《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程。”  “原生家庭的问题”只是一个不愿长大的成年人的托词。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功成名就,弟弟锒铛入狱。记者采访弟弟:“你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弟弟说:“我的爸爸酗酒,我的妈妈吸毒,你说我能怎么样?”;同样的问题问到哥哥,哥哥说:“我的爸爸酗酒,我的妈妈吸毒,我告诉自己,必须活得像个人样儿!” 塔拉说,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既是逃离也是救赎,真正的成长与年龄无关,是一个不断地修复自我的过程。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我是盈科律师王洪英,山的那边风景独好。

1234 共38条 4页,到第 确定